一只成年黑猩猩,正若無其事地在林中行走,而它的耳朵里垂著一根草。更讓人驚訝的是,旁邊的同伴也不甘示弱,把草插在了屁股上,猩猩之間通過模仿彼此,把一根毫無實用價值的草,當(dāng)成了時尚配飾,從耳朵到肛門,玩出了新花樣。
黑猩猩插草的文化潮流(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這聽起來荒誕可笑,但卻可能揭示了一個深刻問題:動物之間是否也存在文化?而這些看似無用的行為,是不是正像人類社會中的穿搭、染發(fā)、自拍手勢那樣,有著微妙的社會意義?
猩猩時尚的誕生與傳播
黑猩猩的“草飾潮流”并不是一時興起。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地點是非洲贊比亞的一個野生動物孤兒院。研究人員注意到,一只名叫朱莉的雌性黑猩猩反復(fù)將一根草插入自己的耳朵,讓它自然垂掛在耳廓外。這個行為并不符合覓食、清潔或醫(yī)療的常見功能,卻很快引發(fā)了同群其他個體的模仿。到2013年,朱莉去世時,已有至少7只猩猩采納了她的風(fēng)格,其中一位模仿者正是她的兒子。
十多年過去了,朱莉所在的群體仍有猩猩偶爾掛起耳草。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23年,在一個與朱莉群體完全沒有接觸的獨立猩猩社群中,這種行為再次出現(xiàn),并且迅速演化出了升級版,除了耳朵,他們還把草插進(jìn)了肛門。這一新變體被研究人員稱為肛門插草行為(GIRB,Grass-in-Rectum Behaviour),而原來的耳草行為則被稱為耳朵插草行為(GIEB,Grass-in-Ear Behaviour)。
2023年贊比亞一組黑猩猩“耳草行為”與“肛草行為”個體的累計頻次
研究人員通過長達(dá)12個月的系統(tǒng)跟蹤發(fā)現(xiàn),這些行為以驚人的速度傳播。例如,GIEB的發(fā)起者是一只名叫朱馬的雄性黑猩猩。他首次在2023年8月16日被記錄插草入耳,僅僅一周后,他的四位群體同伴也開始模仿。更夸張的是,GIRB由朱馬于8月27日首次執(zhí)行后,同組多位個體也在幾天內(nèi)紛紛效仿,包括一位排名更低的年輕雄性和兩位雌性。
為驗證這種擴散是否源于社會模仿,研究團隊采用了一種名為網(wǎng)絡(luò)擴散分析(Network-Based Diffusion Analysis, NBDA)的統(tǒng)計模型,結(jié)合猩猩個體之間的社交關(guān)系圖譜。他們發(fā)現(xiàn),不論是GIEB還是GIRB,其傳播路徑都高度吻合個體之間的社交聯(lián)系強度,GIRB的模仿率甚至達(dá)到了100%,表明這是一個典型的社會學(xué)習(xí)過程。
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在黑猩猩社會中,草飾行為不是偶然行為的疊加,而是一個可以明確追蹤的社交傳播現(xiàn)象。從一只猩猩的腦洞大開,到整個群體的迅速模仿,這場草飾風(fēng)潮擁有許多我們熟悉的人類時尚特征——起源、模仿、變體、傳承。
非工具性行為的文化線索
我們習(xí)慣于從實用主義的角度理解動物行為:覓食、求偶、求生,是絕大多數(shù)行為的邏輯起點。那一根掛在猩猩耳朵或屁股上的草——既不幫它找食物,也不改善它的健康——到底有什么用?
研究人員的答案是,也許正是沒什么用,才更值得研究。這類被稱為非工具性行為的現(xiàn)象,長期以來在動物學(xué)中被忽略。相比之下,工具行為有顯著研究傳統(tǒng),例如黑猩猩用樹枝釣白蟻、海獺用石頭敲開貝殼、烏鴉用鉤子提取食物……這些行為直接提高了個體的生存效率。而兩種插草方式則不具備任何明確適應(yīng)價值,甚至讓人覺得荒誕。
然而,2025年《行為》期刊這項研究指出,非工具性行為可能在動物社會中扮演另一種功能角色,加強社群歸屬與認(rèn)同感。研究人員提出,模仿他人的舉動,尤其是沒有直接功能的模仿,可能是一種社會粘合劑。就像人類社會中流行穿同款衣服、剪同樣的發(fā)型、玩一樣的網(wǎng)絡(luò)梗,模仿表達(dá)了“我在意你”、“我和你是一伙的”的社會信號。
這些行為或許不能直接幫助動物生存,卻可能在社交層面產(chǎn)生深遠(yuǎn)影響。研究團隊指出,在被觀察的黑猩猩中,模仿草飾行為的個體往往與群體其他成員保持較高的互動頻率,某種程度上獲得了更多的社會曝光度。比如,最初發(fā)起GIRB行為的朱馬,是社群中社交聯(lián)系最活躍的個體之一。他的模仿者也在群體中處于次高等級,這提示行為同步可能與社會地位調(diào)整有關(guān)。
這一觀點還呼應(yīng)了人類社會的心理學(xué)研究,我們經(jīng)常不自覺地模仿我們喜歡或尊重的人,這是潛在建立信任的機制。而動物是否也擁有類似心理傾向?越來越多的研究支持這個可能性。
總結(jié)
一根草,不會改變黑猩猩的生活,也不會讓它吃得更好、活得更久。但它能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文化的起點,可能不在于實用,而在于我看見你這么做,也想像你一樣這么做。
從耳草到臀草,黑猩猩們用一種看似無用的方式,悄悄編織起屬于它們的群體認(rèn)同。而我們?nèi)祟悾趾螄L不是這樣呢?穿同樣的鞋、用同樣的表情包、追逐同一個熱梗……文化,從來不僅是生存的工具,更是情感的紐帶。
參考文獻(xiàn):
[1] van Leeuwen, Edwin JC, et al. "Chimpanzees socially learn non-instrumental behaviour from conspecifics." Behaviour 1.aop (2025): 1-18.
[2] Bandini, Elisa, et al. "Examining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acquisition of animal tool behaviour." Biology Letters 16.6 (2020): 20200122.
[3] Biro, Dora, et al.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ool use in wild chimpanzees: evidence from field experiments." Animal cognition 6.4 (2003): 213-223.
作者丨Denovo科普團隊(楊超 博士、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研究會會員)
審核丨黃乘明 中國科學(xué)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理事
來源: 科普中國創(chuàng)作培育計劃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