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剛在工位坐下,還沒打開電腦,身旁的同事便湊過來輕聲問:“聽說你昨天請假,是出去面試了嗎?”午休時,你正和朋友聊著家里小孩看病的煩心事,沒注意隔壁桌的同事頻頻側耳傾聽;臨近績效考核,另一位同事則開始旁敲側擊地打聽,“你上次項目結果怎么樣?領導對你評價咋樣?”
如果你覺得這些場景熟悉,無論是在寫字樓、實驗室、咖啡館還是醫院前臺,幾乎每個職場人都遇到過這種同事,他們不一定惡意,卻總愛打聽你不想公開的事。這種讓人難以開口拒絕、卻令人逐漸緊張、甚至焦慮的行為,正是科學家近年開始認真研究的一個心理現象:職場多管閑事。
職場多管閑事示意圖(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最新一項來自波士頓大學的研究發現,這類行為不僅普遍存在,而且與員工的壓力水平、信息共享意愿、甚至工作績效都密切相關。令人意外的是,這種看似只是好奇心背后,隱藏著深刻的隱私邊界沖突,以及組織文化中未被正視的隱患。
這一次,科學家不僅首次為職場多管閑事下了明確定義,還開發出一套量表,系統評估它對心理健康與團隊運作的影響。那么,“好奇”和“越界”之間的那條線,究竟在哪里?
科學家如何定義“職場多管閑事”?
“八卦”“好奇”“多嘴”……人們日常說起“多管閑事”時用詞五花八門,但在組織心理學領域,過去卻缺乏一個準確的定義。波士頓大學的組織心理學家理查德·A·柯里(Richard A. Currie)和中佛羅里達大學的馬克·G·埃爾哈特(Mark G. Ehrhart)合作開展了一系列研究,首次明確將“職場多管閑事”界定為,員工以具有侵犯性的方式試圖獲取他人私人信息的行為。這一定義強調了兩個關鍵點:一是侵犯性,二是私人信息。
在他們的第一項研究中,研究者通過對350名美國在職大學生的訪談與開放式問卷,整理出了15種典型的職場窺私行為。包括重復性提問私人生活細節如戀愛、收入、健康;愛打聽同事的工作表現、評估、獎金分配;在別人談話時偷聽或搭話、制造八卦;表現出對你的一切的過度關注。
在別人談話時偷聽(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這些行為構成了職場窺私的核心特征。更進一步,研究者還把多管閑事細分為兩個維度,一是私人窺私,聚焦于下班后的生活,例如家庭關系、周末安排、情感經歷;二是職業窺私,聚焦于他人的工作事務,例如工作進度、業績排名、加薪等。
研究團隊隨后開發出一套10項的職場窺私量表,用于量化一個人多管閑事的程度。這套量表經過多輪評審與實證驗證,在統計學上區分度明顯、內部一致性高,成為目前學界首個系統評估職場窺私的心理測量工具。
職場窺私帶來的真實影響:從壓力到效率下降
“我就多問幾句,有這么嚴重嗎?”這或許是許多人對職場窺私的第一反應。然而通過多項實證研究表明,這種看似無害的行為,正在以悄無聲息的方式影響員工的心理健康與工作表現。
在一項涵蓋236位在職員工的縱向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員工一旦感知到同事頻繁試圖獲取自己的私人信息,無論是關于生活還是工作,就更傾向于隱藏信息、減少交流,甚至表現出裝傻、搪塞或敷衍回應等行為。這些反應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知識隱藏行為,它是職場溝通中典型的防御機制。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行為背后往往伴隨著一種名為“隱私邊界動蕩”的心理狀態。根據溝通隱私管理理論,每個人都設定有屬于自己的隱私邊界,當他人試圖越界獲取這些信息時,就會引發心理上的不安與防衛反應。這些反應可能表現為壓力升高、信任下降、甚至組織認同感的削弱。
職場窺私會導致心理上不安(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研究還發現,職場窺私對員工的工作績效、信息共享、情緒狀態和離職傾向均產生顯著影響被頻繁打探隱私的員工往往會分散注意力,更少投入到任務執行中。員工更不愿在團隊中主動分享經驗或建議,同時,高“窺私氛圍”的團隊中,員工的主觀壓力水平顯著升高,幸福感下降。還有一些員工會因無法忍受長期隱私侵犯而考慮辭職或換崗。
更有趣的是,研究還指出,年輕員工比年長員工更容易被認為“愛打聽”。這可能與新一代員工更重視社交互動、信息透明和做自己的價值觀有關,但也提示了代際之間對于隱私邊界的理解差異。
“職場窺私”并非單純的個人習慣,它也深受文化背景影響。在中國文化中,人際交往常強調關系與人情,許多時候,打聽他人的生活狀況,比如婚姻、收入、住址、家庭成員,會被視為一種關心和拉近距離的方式。這種行為在非正式場合可能能加速信任建立,但一旦帶入正式工作環境,就容易模糊界限、造成誤解。
總結
職場中的好奇心是一把雙刃劍。適度的關心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但一旦越界,便可能引發信任的裂痕、信息的封閉,甚至情緒的失控。最新的心理學研究提醒我們,那些看似沒什么的探問,其實是對他人隱私邊界的一種干擾,后果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
參考文獻:
[1] Currie, Richard A., and Mark G. Ehrhart. "Mind Your Own Business: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the Workplace Nosiness Scale."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025): 1-24.
[2] Bhave, Devasheesh P., Laurel H. Teo, and Reeshad S. Dalal. "Privacy at work: A review and a research agenda for a contested terrain." Journal of Management 46.1 (2020): 127-164.
作者丨楊超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