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進一步指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總書記的兩翼理論和四個面向要求,為做好新時代科學普及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人類最基本的追求就是生命健康,生命健康是人民構建美好生活的基石;生命健康長壽是人類社會永恒不變的追求目標,而生命健康傳播是連接生命與健康的仁愛紐帶。如何以人民生命健康傳播需求為導向,探索人民生命健康傳播新模式,發展人民生命健康傳播新業態,弘揚以人為本的生命健康傳播觀,需深入挖掘生命健康傳播之源、開拓生命健康傳播之徑、普惠生命健康傳播之眾,構建新時期生命健康傳播環勢在必行。
一、前環:生命健康傳播**“三色”**之源
生命健康傳播之源,是生命健康傳播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不竭之泉。它含括了“紅色”生命健康傳播之源、“綠色”生命健康傳播之源、“本色”生命健康傳播之源,“三源”合一而構成了生命健康傳播之“前環”。堅定“紅色”、發展“綠色”、弘揚“本色”的生命健康“三色”立體傳播觀,彰顯了為人民生命健康服務與時代共頻的“底色”,有利于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實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生命健康傳播之路。
1. 堅定“紅色”生命健康傳播之源
紅色是人民生命健康傳播所系之色。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同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傳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紅色基因是時代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奉行人民至上,確立了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我們黨重視人民生命健康事業,關注人民生命健康權益,增進人民生命健康福祉,這是人民生命健康紅色傳播觀的基石。發展新時代生命健康傳播事業,是提高國家科普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生命健康科普建設者的使命擔當。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我國人民生命健康水平顯著提高,這有賴于開辟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紅色生命健康傳播發展之路。
2.發展**“**綠色”生命健康傳播之源
綠色是人民生命健康傳播所存之色。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平安中國勾勒了全體中華兒女的美好家園,良好的綠色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命健康的基礎。按照綠色發展的理念,普及生命健康生活、優化生命健康服務、完善生命健康保障,秉持滿足人民生命健康需求的綠色傳播觀,著力打好**“天藍、水清、土凈”三大戰役,營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全體人民共享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堅持發展人與環境的共生、共存、共榮,營造天、地、人和諧的生命健康傳播氛圍,是滿足人民生命健康傳播需求、適應社會生命健康傳播要求、緊跟時代生命健康傳播追求的健康中國綠色發展之路。
3.弘揚**“**本色”生命健康傳播之源
本色是人民生命健康傳播所承之色。汲取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生命健康傳播精髓,探尋中華生命健康傳播寶庫,鐫刻騰龍向上、黃河向善、長城向信的生命健康科普符號,讓生命健康傳播真正匯入到中華科普文明的本色之中。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是新時代生命健康傳播工作者的使命擔當,如何古為今用、中西合用、洋為中用,是我們應當奮力書寫好的時代答卷。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對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重大挑戰,堅守“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以人民生命健康為中心是立足本土化、融入國際化、邁向現代化的生命健康傳播本色發展之路。
二、中環:生命健康傳播“三間”之徑
從古到今,健康長壽都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和理想。WHO有關研究顯示,一個人的健康和壽命60%取決于自身生活方式,15%取決于遺傳,10%取決于社會因素,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氣候的影響。這些數據表明,健康素養是生命健康的主要決定因素,人類已進入“我的生命健康我做主”的新時期。同時,生命健康還受其他因素影響,我們需要融入全周期“時間”、全方位“世間”、全維度“空間”,謂之“三間”之徑,營造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健康新局面,鑄就生命健康科普生態循環系統。圍繞生命健康主題,匯聚人與人全周期“時間”、人與社會全方位“世間”、人與自然全維度“空間”構筑的“三間”立體之徑,把人類生老病死的命運融入生命健康的大格局中,將會提升個體創造生命健康的內生動力,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關系的和諧共存。
1.延長**“**時間”生命健康傳播之徑
從生命健康全周期時間“長度”出發,構建貫穿生老病死全周期之格局。個人的健康和壽命60%取決于生活方式,其中人的生命健康素養與群體的發病率、死亡率乃至平均期望壽命相關,而這不僅僅取決于在世的“中人”,而且關乎到過世的“前人”和未世的“后人”。“前人”能否將健康的生活方式傳承給“后人”,“中人”能否發揮好承“前人”啟“后人”生命健康時代延續的重要紐帶是中華血脈相承、薪火相傳最根本的人文方式。站在人類生命健康歷史與現實交匯處,把控好個體生命健康狀態,需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融入人與人生命健康全周期時間之徑正逢其時。
**2.拓寬“世間”**生命健康傳播之徑
從生命健康全方位世間“寬度”出發,構建覆蓋生老病死全方位社會之格局。生命健康不僅取決于人與人全周期時間“長度”,也取決于人與社會全方位世間“寬度”。個人的健康和壽命除身心因素外,也與社會適應性密切相關,其中10%取決于社會因素。WHO將“健康”定義為“一種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性完好狀態”。把握完好個體生命健康狀態,需處理好人與社會生命健康之關系,包括與生命健康個體、集體、國家之間的關系;乃至與個體相伴的生理、心理、倫理和社會適應的相互關系,融入人與社會生命健康全方位“世間”之徑中,創造出和諧共生的生命健康社會新生態。
**3.攀高“空間”**生命健康傳播之徑
從生命健康全維度空間“高度”出發,構建涵蓋生老病死全維度自然之格局。生命健康除了人與人全周期時間“長度”、人與社會全方位世間“寬度”外,還取決于人與自然全維度空間“高度”。個人的健康和壽命7%取決于氣候影響,頻發的自然災害一次次為人們敲響了警鐘,把握好個體生命健康狀態,需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關系,融入人與自然全維度“空間”之格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護佑地球這一人類共同的家園,秉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綠色發展生態觀,將為人類衛生健康命運共同體“萬物與我為一”的生命健康創造新機遇。
三、后環:生命健康傳播“三人”之眾
生命健康概念的演變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8年以前,那時候大家比較認可的“健康”的定義主要是“個體無病,即健康”;第二階段是1948—2011年,WHO給“健康”的定義為一個人身體沒有出現疾病或虛弱現象,而同時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是完好狀態;第三階段是2011年荷蘭的健康學者馬特爾德·休伯提出,健康應當是個體在面對社會、軀體和情感挑戰時的適應與自我管理能力。綜上,我們不難看出人類對于生命健康定義認識的進步,從點性思維到線性思維再到平面思維的演變歷程。但無論是WHO的健康定義克服了把“健康”視作“沒有疾病”之狹隘的生物醫學角度,將健康擴展到軀體、精神和社會領域,還是馬特爾德·休伯提出的健康的6個維度:軀體功能、精神功能和感知、靈性維度、生活質量、社會和社交參與以及日常自理功能,其共性仍是從個體生命健康角度出發而論及“健康”的定義。如此而言,生命健康不僅取決于每個鮮活的個體生活方式選擇和素質程度,而且不容忽視的是在人類生命健康長河中,如何將“前人”生命健康的血脈傳遞給“后人”乃是生命健康質量的有力保障,它有賴于每個“中人”承“前人”啟“后人”共同組成的生命健康科普之眾,故“前人”“中人”“后人”正是人類生命健康運行軌跡中不可或缺的同路人。“前人”生命健康歷史觀、“中人”生命健康發展現實觀、“后人”生命健康未來觀,將“三觀”納入人類全生命周期中統籌管理,植入“三人”生命健康的新理念,鑄成“前人-中人-后人”生命健康整體生態循環系統,形成缺一不可的“三人”眾之環良性生態圈,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必將造福于人類生命健康之偉業。
**1.挖掘“前人”**生命健康傳播之眾
倡導精神文明新風尚,樹立“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生命健康科普歷史觀;有生有死,有始有終,生命才是完整的。只有摒棄守舊觀念,樹立正確的“死亡觀”,超脫問題之表象,以宏觀的眼光再次審視與理解死亡,才能夠真正認識到生命的終極意義與價值。在充分尊重中國傳統科普的同時,革故鼎新,啟發人們既能幸福地“生”,亦可坦然地“歸”,獲得精神生命的平靜與不朽:“遺體”歸承“遺像”、“植棺”歸承“植樹”、“腐生”歸承“新生”、“壽命”歸承“厚命”、“哀樂”歸承“安樂”、“假相”歸承“真相”、“凡心”歸承“善心”。
**2.厚植“中人”**生命健康傳播之眾
對“中人”緊扣生命健康主題“厚生”而為,從時間、空間、世間“三間”維度著手,細心編織與“前人”“后人”的生命健康物質與精神文明紐帶,展現當今人類與社會自然和諧共處的“天、地、人”生命健康發展現實觀;踐行人民生命健康科普,以人為本之“中人”發揮“厚生”之責尤為重要,以往對生命健康的定義多停留在個體健康的層面,而在健康尚從屬于國家治理、社會保障和生態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今天,這種就“個體論個體”的健康已明顯力不從心了;它決定了“中人”如何把握住生命健康的本質,滿足人民生命健康需求、適應社會生命健康要求、緊跟時代生命健康追求之目的。故時代呼喚個人、家庭、社會三者結合,開啟個體、群體、全體的三位一體的“立體健康”厚生理念。
**3.孕育“后人”**生命健康傳播之眾
對“后人”孕育“生而扶生”的新生生命健康科學思想,營造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綠色生存、生活、生態環境,貫穿防“未病”的生命健康未來觀。打造好“后人”生命健康“心生”之環,倡導生命健康“七生”法則(健康創生、健康仁生、健康衛生、健康養生、健康救生、健康悅生、健康蘊生),可謂是“后人”生命健康文明的價值源泉。“后人”生命健康是上天與父母共同賜予,“后人”生命健康文明不僅是個人資源、家庭資源,還是社會的基本資源,更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興旺、國家繁榮的有力保證。
(本文編輯:江琪琪)
來源: 中華醫學會主辦醫學雜志《健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