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的一座洞穴里,發現了一節史前指骨。分析顯示,這節指骨中保存了一個古老型人類族群的基因信息,這就是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

自那之后,丹尼索瓦人只有少數零散化石被發現。由于缺乏較為完整的化石,我們雖然對丹尼索瓦人的基因有所了解,但對他們長什么樣子仍然知之甚少。

但在今年六月,發表在《科學》和《細胞》的兩篇論文,終于解開了這個謎團。在我們揭曉答案前,我們就得從另外一個發現說起。

1933年,在黑龍江哈爾濱發現了一個至少有14.6萬歷史的古人類頭骨。這個頭骨保存近乎完好,在古人類化石中極為罕見。但由于特殊原因,這塊頭骨化石直到2018年才重見天日,收藏在河北地質大學的地球科學博物館。

2021年,古生物學家首次發表了對哈爾濱頭骨的研究成果。他們提出,這個頭骨很可能屬于一個此前未被識別的人類物種,并將其命名為“龍人”(Homo Longi)。然而,宣布發現一個全新的人類物種是一個重大的科學成果,因此,這一結論在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有科學家認為它應該屬于丹尼索瓦人。

“龍人”。圖片來源:Chuang Zhao

為了解開哈爾濱古人類的真實身份,研究人員在發表于《科學》雜志的研究中,首先嘗試從頭骨的顳骨和牙齒中提取古DNA。然而遺憾的是,結果并不理想,樣本中并沒有檢測到古人類DNA。但他們并不氣餒,而是轉而嘗試提取顳骨中的古蛋白質。與DNA相比,蛋白質更能在極端條件下保存更長時間。那么他們成功了嗎?是的,他們從頭骨中提取并鑒定出95種內源性蛋白質,也就是說這些蛋白質是屬于龍人的,而不是來自現代污染。

在這95種蛋白質中,研究人員找到了3個特有的、屬于丹尼索瓦人的氨基酸突變位點。這一發現使得結論愈加清晰:哈爾濱古人類,真的就是丹尼索瓦人!

但研究人員并未止步,雖然蛋白質分析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但他們依然希望找到更多的遺傳證據。他們把希望轉向了一個不起眼卻很特別的來源——牙結石。

牙結石。圖片來源:Q. Fu, et. al.

牙結石,其實就是鈣化的牙菌斑。它通常含有較少的古人類DNA,所以往往不是提取DNA的首選來源。但它有一個重要優勢:它的致密晶體結構能夠有效地保護其中的DNA不被分解。之前的一些研究表明,牙結石確實可以提取到內源性古DNA,也就是宿主本人的DNA和口腔微生物的DNA。但在過去,從舊石器時代的牙結石中提取的DNA,通常只能得到微生物或病原體的DNA,而無法提取宿主本人的DNA。

而在發表于《細胞》的新研究中,他們成功地從牙結石中提取到了線粒體DNA(mtDNA),這是一種只通過母系遺傳的遺傳物質。進一步分析表明,提取到的線粒體DNA和生活在18.7萬到21.7萬年前的西伯利亞丹尼索瓦人最為接近。

這就再次坐實了哈爾濱古人類就是丹尼索瓦人的結論,而且還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并不僅僅生活在西伯利亞,他們曾經廣泛分布在整個亞洲。

這兩項研究分別通過古蛋白和古DNA獨立地證明了“哈爾濱古人類其實就是丹尼索瓦人”,且彼此相互驗證,使得結論更加可靠。更重要的是,這兩項研究在多個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

1、新研究提取的蛋白質數據,不僅對于理解丹尼索瓦人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表明了在缺乏DNA數據的情況下,蛋白質也可以成為確定物種身份的重要工具;
2、這是首次從舊石器時代的牙結石中成功提取宿主DNA,證明了牙結石作為保存古DNA的媒介具有巨大潛力,為中更新世古人類的遺傳研究開辟了全新的道路;
3、哈爾濱頭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參照,可以用于分類那些形態上奇特的頭骨化石。通過外形對比,即便無法提取到古DNA或古蛋白質,只要形態相符,就有可能判斷出——“哦,這個應該屬于丹尼索瓦人。”

最后,我們再來看下這個頭骨的外形特征:它的腦容量與現代人類相當,具有厚重的眉脊、扁平且低矮的顴骨、淺淺的尖牙窩、非常大的臼齒以及大且近乎方形的眼眶。

哈爾濱頭骨。圖片來源:Ni, et. al.

這就是丹尼索瓦人!

本文為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扶持作品

作者:董漢文 構造地質學博士

審核:高源 國家自然博物館 副研究館員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