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月,夏日的熱浪尚未退去,另一股熱潮已悄然涌動——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如約而至。本屆大會以“讓機器人更智慧,讓具身體更智能”為主題,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人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匯聚200余家國內外優秀機器人企業,展示1500余件展品。
走進展館,機械臂的揮舞聲、履帶輪的摩擦聲、機器人的語音回應交織在一起。
工業制造:
智能“鋼鐵工人”的崛起
在傳統制造業向“智”造業的轉型過程中,一批“鋼鐵工人”正以超乎想象的精度與效率,重塑著生產線的面貌。
安川首鋼的“YSR+AI”質量檢測系統在燈光下閃著冷峻光澤,攝像頭緩緩掃過汽車零部件,不到一秒,屏幕上便彈出密密麻麻的檢測點位。
工作人員一邊操作,一邊解釋:“我們這是針對汽車制造業的‘機器人+AI’解決方案。過去人工檢查時,工人得逐個查看特征點,不僅速度慢,還容易遺漏。現在用AI視覺拍一拍,就能一次性檢測幾十到幾百個特征點,速度快得多,準確率也高。”她指向屏幕,“這些標記正是系統識別出的焊點、螺柱、螺母、螺孔、光孔,整個過程全自動化完成。”
不遠處,埃斯頓酷卓的UNO系列點焊機器人正在狹小焊接空間內作業。3.2米臂展的機械臂負載高達270公斤,焊槍精準點落,火花一閃而逝。工作人員介紹:“這是我們自研的一款國產機器人,專為汽車零部件行業設計。焊鉗也是自研的,能達到高精度高速的效果。工業場景要求穩定性強、精度高,它正是為此量身打造的。”對于應用領域,他表示,“我們主要服務制造業,尤其是汽車行業。車型更新迭代快,生產線需要快速調整,它的高靈活性恰好能滿足這種需求。”
康養助老:
機器人溫暖老年人生活
科技的進步,不僅在于追求速度與精度,更在于其蘊含的人文關懷。當冰冷的機器注入了“情感”與“體貼”,便能為“銀發族”的生活增添一份獨特的溫暖與依靠。
“小麗”機器人在展廳的養老機構樣板間里穿梭忙碌:迎賓、導覽、帶課、拍照、問候,還能巡視提醒用藥、協助聯系家屬。公司負責人表示:“我們今年推出了養老機構專屬版本,一方面幫助工作人員減輕重復性勞動壓力,另一方面進一步豐富老人的生活趣味。”
其自研的“藝馨相伴”課程,邀請養老領域專家設計,目前已積累60節課程,從心理引導到身體鍛煉都有涵蓋。“老人很喜歡。有時上課到一半,小麗轉到某位老人身邊拍照,老人就格外開心;旁邊的老人會念叨‘怎么不給我拍’,沒多久小麗又‘溜’到他跟前拍照,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在另一側,智元研究院的“踏山”髖部助行外骨骼吸引了不少體驗者。公司技術人員介紹道:“這是一款具備AI步態預測與力矩自適應功能的外骨骼機器人,主要針對三類人群:老年人、下肢力量不足的人,以及喜歡戶外運動的人。它通過傳感器識別人體姿態,依據地形與個體差異提供助力,讓出行越走越輕松。”自上市以來,它已在助老出行、日常上下樓梯等場景中廣泛應用。
手術醫療:
AI與醫療的精準融合
在分毫之差即關乎生命健康的醫療領域,AI與機器人的結合,正成為醫生最可靠的“眼睛”與“雙手”,將手術的精準度與安全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長木谷展出的ROPA骨科智能手術機器人,在展示臺上與屏幕實現實時聯動。三維重建畫面中,髖膝關節的動態力學分析模型持續更新,機械臂沿毫米級軌跡平穩移動。
公司負責人表示:“這是一款搭載AI系統的一體化髖膝手術機器人,能將術前規劃周期從幾周壓縮至分鐘級,植入位置與角度的控制精度達亞毫米級,從根源上降低并發癥風險。”
艾瑞邁迪的“瑞瞳”全系列高精度導航定位平臺,是手術機器人的“眼睛”。雙目立體定位配合全光場相機,可同步實現光學定位、三維重建及RGB成像。
公司研發人員說:“此前95%的市場被國外產品壟斷,如今國產產品已實現替代,并已應用于骨科、神經外科、口腔、穿刺等領域。我們還協助近百家國內企業開發手術機器人整機,核心部件與系統均實現自主研發。”他補充說,醫療級視覺技術在精度、可靠性等方面要求極高,不過,一旦在醫療領域實現突破,向工業、農業、教育等其他領域擴展應用時,會更為便捷。
生活服務:
讓智能走進日常
機器人正逐步脫下“工業外衣”,以更親和、更實用的姿態融入日常。無論是家庭的溫馨陪伴,還是高強度工作的得力輔助,智能科技正在讓生活變得更加輕松與安全。
在展區一角,Vbot維他動力的Vbot智能伴隨機器人靜靜跟在一位孩童身后,幫他背書包,還用攝像頭記錄玩耍瞬間。
公司技術人員介紹:“這是面向家庭的全場景移動伴隨機器人,不需要遙控器,可自主感知環境、規劃路線,還能上下樓梯、規避障礙。我們希望它不僅能夠自主移動,還能自主表達情感,用表情屏、燈光、聲音與人溝通。”
傲鯊智能的VIATRIX外骨骼采用Float360浮動式髖關節結構,集成多個自由度關節,能最大程度配合人體運動;動力系統采用倒置倒驅設計,使重量在腰部與腿部均衡分布,減輕長時間使用的疲勞感。
工作人員舉例:“比如爬山四小時,前兩個小時體力尚可,后兩個小時體力下降明顯。配備外骨骼后,抬腿時有助力,下坡時則有阻尼保護膝蓋。消防員、戶外勘探人員在重負荷作業時,也能借助它快速、安全地完成任務。”
人形機器人:
從工廠到舞臺的全能選手
當機器人擁有了與人相似的形態,它們的應用場景便從固定的工位延展至無限的可能,既能是生產線上的多面手,也能是舞臺上引人注目的表演者。
在人形機器人展區,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青龍Pro”靜立在聚光燈下。身高185厘米、體重85公斤,搭配快拆快換的模塊化設計,讓它在不同場景中都能迅速“換裝”。工作人員現場演示了感知頭模塊的更換,只需幾秒便能完成。新一代感知頭集成了可見光、紅外熱成像、煙霧及氣體傳感器,可識別人體、車輛、火情,并發出預警。
快拆電池設計使其續航達兩小時,更換過程如同換相機電池般簡單。背包式算力模塊支持邊端模型推理,可實現本地路徑規劃與場景識別;北斗定位與千尋融合導航技術,使其在園區、廠區及室外復雜場景中精準定位至±5厘米。公司技術人員表示,“我們正在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將在未來產線中實現自主行走與工件搬運的柔性作業。借助對工件、料箱及顏色的精準識別,機器人可在柔性產線上獨立完成多樣化裝配任務。”
智平方展區,“愛寶”同樣人氣高漲。飲品吧臺前,觀眾排隊點單,“愛寶,我要一杯加冰可樂”——指令下達后,它便熟練地取杯、加冰、遞送。
在展位的模擬工業區,愛寶精準抓取箱體、完成碼垛,全程不到50秒。箱子被故意打亂位置后,它依然能夠穩穩對齊。娛樂區里,它敲響《北京歡迎你》的前奏,不到一秒就能精準擊打鼓面,節奏穩定且富有變化。工作人員介紹:“它搭載的是我們自研的GOVLA大模型,‘快慢雙系統’分工明確:慢系統負責全局規劃,快系統負責高速控制,就像人類的大腦與反應神經協同工作一般。”
今年首發的全向輪版本,讓愛寶可原地旋轉、橫移、S形行走;雙激光雷達支持360°全向導航;減震輪系統適配多地形;48V42Ah大容量電池支持自動充電與手動換電。智平方與北大實驗室展示區,記者與它互動時還觀察到,它能通過“觸覺”識別盲文,并以點頭或搖頭回應。工作人員表示:“愛寶已進入車企工廠、無菌車間、半導體產線等場景,并計劃在機場執行公共空間任務。”
世界機器人大會已成為全球機器人領域的創新引領高地、產業推進引擎與國際合作橋梁。本屆大會同期舉辦的機器人博覽會與機器人大賽,匯聚了200余家國內外機器人相關企業,集中展示百余款首發新品;更吸引了全球近20個國家的6000余支賽隊、10000余名精英賽手同臺競技。
公眾可通過“世界機器人大會”微信公眾號購買大會門票,按預約日期持本人身份證原件入場觀展。隨著大會的持續推進,這些跳動著科技脈搏的創新成果,正悄然勾勒出未來的模樣:當機器人真正實現 “更智慧”“更具身智能”,人與機器的協同將愈發默契,產業升級的步伐將愈發穩健,生活的便捷與溫度也將愈發觸手可及。
撰文:記者 段大衛
編輯:段大衛
來源: 北京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