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家孩子最近總說耳朵疼,看電視音量調得特別大,是不是中耳炎啊?”

“最近總覺得耳朵悶悶的,像塞了團棉花,聽聲音模模糊糊,這是怎么了?”

如果你或孩子有過類似經歷,可能遇上了**“分泌性中耳炎”——一種不算“急癥”卻特別磨人的耳病,尤其偏愛兒童。今天武漢民生耳鼻喉專科醫院宋洪亮主任**就來好好聊聊這種“藏水”的中耳炎,教你早發現、早應對。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正常情況下,中耳是一個含氣的空腔,通過一根叫****“咽鼓管”****的管道與鼻子后端相通。咽鼓管就像中耳的“通風管”,負責平衡中耳和外界的氣壓,還能排出中耳里的分泌物。

分泌性中耳炎,簡單說就是中耳里積了不該有的液體(可能是清水樣、黏液樣,甚至黏稠如膠),但耳朵沒有明顯流膿、紅腫的“化膿”表現。

耳朵里的“積水”從哪來?

為啥會積水?--問題出在咽鼓管

01 兒童中耳積水

兒童的咽鼓管又短又寬,還比較平直,細菌、病毒容易從鼻子、喉嚨“逆流”進中耳;感冒、鼻炎、鼻竇炎時,咽鼓管黏膜腫脹,通道被堵住,中耳里的空氣被吸收后形成負壓,就會“吸”出液體。

02 成人中耳積水

成年人則多與鼻炎、鼻息肉、扁桃體肥大、過敏等有關,這些問題會長期壓迫或堵塞咽鼓管開口,導致中耳積液。

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癥狀?

分泌性中耳炎的癥狀不算劇烈,但很有特點,尤其是孩子不會準確表達時,家長要多留意:

01 **聽力下降:**叫名字反應慢,兒童可能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電視音量調高、語言發育遲緩或對聲音反應遲鈍

02 **耳悶堵感:**耳朵悶脹,會不自覺地抓耳朵、搖頭

03 **耳痛:**急性起病時可有耳痛,可為持續性,亦可為陣痛

04 **耳鳴:**多為間歇性,在打哈欠或咀嚼時耳內有氣泡聲

如果這些癥狀持續超過1周,別硬扛!積液久了可能影響聽力,尤其兒童正處于語言發育關鍵期,長期聽力下降可能導致說話晚、發音不清。

分泌性中耳炎如何治療?

治療原則是清除中耳積液,改善咽鼓管通氣引流功能,以及病因治療等綜合治療。

1、先解決根本問題

感冒、鼻炎、過敏等是常見誘因,醫生可能會開鼻用激素噴霧、抗過敏藥,或短期使用減充血劑,幫助消腫、疏通咽鼓管。

2、促進積液排出

- 對于輕度積液,醫生可能會建議做**“捏鼻鼓氣”**動作,但兒童和鼻塞嚴重時別做,可能加重不適。

- 積液較多、持續不消退時,醫生可能會通過鼓膜穿刺抽出液體,或放置“鼓膜通氣管”,幫助中耳通風排水。

3、腺樣體切除術

如果分泌性中耳炎是考慮和腺樣體肥大壓迫咽鼓管咽口相關,需要考慮行腺樣體切除術,可能需要同時行鼓膜置管,也可能單獨切除腺樣體,這也需要醫生充分評估病情后再決定。

預防和注意事項

在日常起居中,保證充足睡眠、堅持規律運動,能幫助增強身體抵抗力,從根源上減少感冒的發生——這可是預防耳部問題的重要基礎。

一旦遇上感冒,或是急性鼻炎、鼻竇炎發作,以及腺樣體肥大等情況,一定要及時干預治療。這些問題看似和耳朵無關,卻可能讓病菌趁機侵襲中耳,埋下中耳炎的隱患。

專家提醒

**武漢民生耳鼻喉醫院宋洪亮主任提醒您:分泌性中耳炎若在發病初期就得到規范治療,大多能順利好轉。但如果掉以輕心,任由中耳積液持續超過三個月不消退,病情可能會悄悄進展: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鼓室硬化、中耳肉芽腫,甚至形成膽脂瘤。**久而久之,長此以往,將造成不可逆的內耳損傷及聽力損失。

來源: 武漢民生耳鼻喉醫院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