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述

碳排放雙控管理(dual control over the amount and intensity of carbon emissions),是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管理的簡稱,指對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實施雙重控制的管理模式,是我國推進“雙碳”目標(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舉措之一。

二、分類信息

wechat_2025-08-09_105628_060.png

三、詳細解釋

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首次提出能耗雙控,并將目標分解到各地區,嚴格進行考核。能耗雙控對提高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然而,能耗雙控政策在應對氣候變化、控制碳排放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隨著清潔能源占比提升,需更直接、精準地控制碳排放。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至此,碳排放雙控的概念逐漸進入大眾視野。202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從多維度構建起系統完備的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撐與行動指引,標志著我國碳排放雙控管理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碳排放雙控的核心在于從總量和強度兩個維度對碳排放進行調控。碳排放總量指一定區域(如國家、省份)或行業在一定時期內(如一年)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總量控制旨在限制一定區域(如國家、省份)或行業在特定時間段內的碳排放總量,有助于確保整體碳排放水平朝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進,避免碳排放持續無節制增長對氣候環境造成難以逆轉的影響;碳排放強度在我國現階段指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所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強度控制要求單位GDP的碳排放量不斷下降,旨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降低碳排放。?

碳排放雙控管理主要由政策制度體系、目標指標體系、監測核算體系和考核管理體系等組成。

政策制度模塊是碳排放雙控管理體系的頂層設計,是核心指引。如《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細化了“時間表”與“路線圖”,涵蓋規劃制度、考核制度、行業管控機制等內容。

目標指標模塊包含碳排放總量與強度兩類核心指標。總量指標限定區域或行業在一定時期內的碳排放上限,強度指標聚焦單位 GDP或產品產量的碳排放水平。?

監測核算模塊為碳排放雙控提供數據支撐。如核算方法依據行業特性,運用物料衡算法、生命周期評價法等,確保數據準確可比,清晰界定企業、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況。??

考核管理模塊強化責任落實。建立多層級考核體系,對地方政府考核其碳排放雙控目標完成情況,將考核結果與政績掛鉤;對企業則監督其碳排放強度是否達標,對未達標企業采取限產、罰款等措施,對表現優異者給予政策優惠與獎勵,激發企業減排積極性。

四、應用領域**/前景**?

碳排放雙控管理的應用領域廣泛,涵蓋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眾多行業。

在能源領域,電力行業可以通過碳排放雙控管理,推動電力行業從傳統化石能源發電向可再生能源發電轉型,電網企業可以推動配電網升級,引導分布式光伏發電行業健康發展;煤炭行業可以通過加強對煤炭開采、洗選、運輸等環節的碳排放管理,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在工業領域,鋼鐵行業可以通過實施碳排放雙控管理,促使鋼鐵企業采用低碳煉鐵技術,減少對傳統高碳煉鐵工藝的依賴,同時,推動鋼鐵企業優化生產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強度;化工行業可以通過加強對化工生產過程中碳排放的核算和管理,推動化工企業采用綠色化學工藝,減少化學反應過程中的碳排放。

水泥、玻璃等建材行業是碳排放的重點領域,通過碳排放雙控管理,可以推動建材企業采用節能降碳技術,如水泥行業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玻璃行業的熔窯余熱利用技術等,降低單位產品碳排放。

在交通運輸領域,通過碳排放雙控管理,提高新能源汽車在交通運輸領域的占比,減少傳統燃油汽車的碳排放。同時,優化交通運輸組織,發展智能交通系統,提高交通運輸效率,降低交通擁堵帶來的碳排放。航空業的碳排放主要來自航空燃油的燃燒,通過碳排放雙控管理,推動航空公司采用更高效的航空發動機技術、發展可持續航空燃料,降低航空碳排放。

碳排放雙控管理的核心價值在于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碳排放雙控將促使行業/企業實現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如推動企業加大綠色技術研發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也將有助于提升我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積極履行大國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五、綠色應用難點?

自碳排放雙控概念提出以來,我國在碳排放雙控管理政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深遠影響的成果,逐步搭建起完善且具有前瞻性的政策體系,為推進碳排放雙控工作筑牢根基,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但在碳排放雙控管理推進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公平性問題:在碳排放指標分配上,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可能存在公平性爭議。經濟欠發達地區其發展階段相對滯后,產業結構偏重,在碳排放雙控下承擔的減排壓力過大,影響其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不公平。

二是技術壟斷與共享問題:在減排技術研發和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技術壟斷現象。掌握先進節能降碳技術的企業,可能出于商業利益或戰略考慮,限制技術的擴散和共享,這不利于整體減排目標的實現,違背了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共同合作、技術共享的倫理原則。?

三是對就業和社會穩定的潛在影響:部分高耗能行業在嚴格的碳排放雙控下,可能面臨減產、轉型甚至關閉,這可能導致大量工人失業,對當地就業市場和社會穩定產生沖擊。如何在推進碳排放雙控的同時,保障相關從業人員的權益,實現經濟轉型與社會穩定的平衡,是需要關注的倫理問題。?

本詞條貢獻者:

黃麗敏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高級工程師

本詞條審核專家:

郭莘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專家 高級工程師

參考資料:

[1] 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 對能源電力行業發展影響深遠http://www.zcsvillages.com/_d3/c16/20240820/i117744.phtml

[2] 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要避免六個誤區 https://paper.people.com.cn/zgnyb/pc/content/202410/28/content_30029383.html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