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水果吃多了會得脂肪肝”登上了熱搜,讓很多人心生疑惑:不是喝酒吃肉才會得脂肪肝嗎,水果怎么也和脂肪肝扯上了關系?美味的水果以后還能不能吃了?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果糖與肝臟代謝之間的關系。

圖片1.png

01 脂肪肝的形成,不僅僅與“脂肪”有關

水果中的糖,主要有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等。果糖和葡萄糖都是單糖,但二者的代謝路徑完全不同。葡萄糖一般能夠被人體細胞直接利用,通過全身血液循環被運輸到各個細胞,但果糖的代謝場所主要在肝臟(一小部分可以在腸道里代謝),并且沒有限速酶的調控。我們的的肝臟代謝葡萄糖時是限速的,以確保ATP(供能物質)不會被消耗殆盡,但果糖在代謝過程中,大量的ATP會被消耗而降解為AMP(該物質可影響體內燃燒脂肪的機制,并產生能量)。換言之,如果吃了大量的果糖,代謝產物過多,都可以快速地在肝臟中合成脂肪,并堆積在肝臟中,進而引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發生。

果糖在代謝過程中,也不會刺激胰島素和瘦素(飽腹激素)這兩種調節新陳代謝的激素生成,大腦接收不到吃飽的信號,反而還會刺激食欲,這就是為什么,有時候吃了一大盤水果、喝了幾杯果汁,還能輕松干掉一頓正餐的原因之一。

此外,果糖代謝產生的中間產物還可能會引發肝臟炎癥。

2024年8月,發表于《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的一項研究表明:果糖在增加“肝臟脂肪”方面的功效明顯比葡萄糖要強 2~3倍。也就是說,長期過量攝入高糖水果,尤其是榴蓮、西瓜、荔枝、葡萄等,或者把水果當飯吃,肝臟的負擔則會越來越重,加重脂肪炎癥反應,帶來脂肪肝、高尿酸等代謝異常問題。

wechat_2025-08-09_083210_892.png

02 真正要擔心的,是這些“糖”

不過別擔心,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再吃水果了。水果雖然含有果糖,但同時也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及植物化學素,對健康有益,而且水果里含有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減緩果糖的吸收速度。《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天應攝入200~350 克新鮮水果,也就是說,一天吃1個蘋果、一小碗藍莓、一顆橙子,細嚼慢咽,果糖也就會隨之減緩釋放的速度。

而我們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各種加工食品中的游離糖或添加糖。游離糖無需消化分解即可被人體快速吸收,主要包括蔗糖、糖漿等添加糖,以及蜂蜜、果汁、濃縮果汁等天然游離糖。因其無膳食纖維、蛋白質等成分包裹,消化較快,過量攝入可增加肥胖、齲齒、2型糖尿病的風險,對健康不利。

果萄糖漿、蜂蜜、果汁以及濃縮果汁中含有較高的游離果糖,應控制食用量。果葡糖漿是一種重要的甜味劑,由植物淀粉經水解和異構化制成,主要由果糖、葡萄糖組成,果糖比例越高,甜度也越大,主要在飲料、冰淇淋、奶茶等甜飲料,果脯、果醬等,蛋糕、夾心糕點等甜食中應用廣泛,可通過食物配料表查看,在配料表中越靠前的成分說明含量越高。果汁經水果榨汁后細胞壁被破壞,糖分轉化為游離糖,加上膳食纖維流失,吸收速度較快,因此,新鮮水果比果汁更為健康。

wechat_2025-08-10_083136_613.png

主要成分為蔗糖、葡萄糖、麥芽糖的添加糖包括白砂糖、冰糖、紅糖、黑糖,以及葡萄糖漿、麥芽糖漿等,這些添加糖除了在甜飲料、甜食等常見加工食品中外,還可能存在于粗糧餅干、黑芝麻糊、原粒燕麥等很多人以為很健康的食品中,應注意甄別。

03 談糖不必色變

愛吃甜是人的天性,這是人的基因決定的,糖也是人類獲取能量的主要來源之一,幫助維持我們身體機能的必要功能。從廣義方面講,淀粉也是多糖,其水解為小分子葡萄糖為人體供能,在人體代謝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千萬不要覺得戒糖,就連主食也拒之門外了。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成人每日游離糖攝入量為25克,最好不要超過50克。偶爾吃點甜食、喝點甜飲料,把糖當做日常生活中的愉悅體驗,既可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又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只要不把它們當成每日必備食物即可。

作者:王國義 北京物資學院副教授,北京食品學會老年食品與健康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博士后

審核:唐芹 中華醫學會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資深研究員、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策劃:閻冬

出品:科普中國

本文圖片及封面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