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飲食里,面筋的存在感高得出乎意料。涼皮里吸滿調料汁的面筋塊兒,燒烤攤上刷著醬汁的整根大面筋,火鍋、串串涮煮的金黃色圓球,居然都是面筋!雖然它沒有特殊的味道,卻以優秀的口感征服了無數人。為啥面筋有這么多造型?

圖片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洗出來的面筋

告別了碳水

面筋盡管名字里有面,但基本不含碳水。它是面粉里的“筋骨”,主要成分是結合成海綿狀網絡結構的小麥蛋白。因為有它的存在,面粉遇水后才會黏合在一起,成為有彈性的面團。

制作面筋主要靠淘洗,待面粉里的淀粉溶入水中后,就留下了軟滑柔韌的生面筋。生面筋通常要經過煮、蒸、炸、烘干等進一步加工,再做成各種美食。

圖片

面筋丨電商平臺

當然,也有現做面筋現吃的做法。

在山東、河南的部分地區,以及蘇北、皖北,面筋湯是很受歡迎的家常菜。用面團洗出面筋后,直接將面筋扯成薄片,和莧菜、菠菜等綠葉菜同煮,打入蛋花,有時還會加入海帶絲、花生、西紅柿等不同的提味食材,再倒入含有淀粉的洗面水攪拌,讓湯汁變得濃稠醇厚,面筋還保留著嚼勁,喝起來有滋有味。

江南的傳統菜“水面筋塞肉”,用的也是新鮮的面筋。本地稱洗為“汏()”,將現汏出的面筋扯下一小塊拉伸成面皮,快速包入肉餡,裹緊后放入雞湯煮熟,內餡鮮美,面筋外皮柔韌彈牙。相比常見的油面筋塞肉,顯得更為清爽。

在湖北應城,新鮮的面筋在冬天被密封發酵,做成本地特產臭面筋。盡管氣味刺鼻,卻是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下飯神器。臭面筋切成薄片油煎,再與臘肉、粉絲一同燉煮,滾沸的熱湯飄出特有的氣味,吃起來又相當鮮美,讓人暫且忘記了嗅覺。

圖片

臭面筋丨電商平臺

面筋比肉還好吃

不服來辯

燒烤攤上大小一致、花刀均勻的烤面筋,是機器統一制作出來的。經過卷緊、煮熟、切割的流水線,面筋變成一根根彈簧狀,表面積大幅度增加,能夠盡可能多地掛醬汁。

烤得外皮焦香的面筋嚼起來艮啾啾的,比起吃肉少了一些負擔感,難怪征服了幾乎全國各地旅游景區的夜市。

圖片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整根的生面筋直接煮熟后叫水面筋,質地柔韌耐嚼,炒、拌、煮、煎都能勝任。面筋用來做菜往往不需要切,而是用手撕成條,讓它的表面形態不太規則,露出的內部細小孔洞更多,才能更好地吸收滋味。廣州的街頭小吃牛雜里,既有軟爛的蘿卜,又有 Q 彈的面筋,它們讓口感更為豐富,也恰到好處地起到了解膩作用。

圖片

手撕面筋丨Wikipedia / NAN LIU

各種涼皮、釀皮里的面筋,通常是經過蒸制后切塊放入的。蒸后的面筋質地更加蓬松,表面像凍豆腐一樣滿是蜂窩孔,吸飽了麻醬或者油辣子,往往被最先挑光,遺憾放得太少。

圖片

面筋丨拍攝 呲呲

甘肅的“粉皮面筋”用的是事先烙干的面筋,看上去有點像烤饃片,和滑溜的粉皮一起煮在湯里,酥軟厚實的面筋吸味的效果一級棒。

圖片

面筋干丨電商平臺

甘肅高臺的面筋被加工成了類似面條的特殊造型,面筋摻入濕面,搟成透亮的薄餅,蒸熟后切成類似餅絲的細條,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盤成一團團曬干保存,勁道爽口。

圖片

頂端就是面筋面丨《風味原產地·甘肅》

烤麩是上海菜里的必備食材,特別在年節時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四喜烤麩”。由于烤麩是將面筋發酵后蒸熟做成的,小孔里容易蓄積酸水,烹飪之前手撕成小塊,沖洗幾遍,徹底擠干水分才好吃。處理后的烤麩塊油炸到外脆里軟,和香菇、木耳、黃花菜、花生、筍片一起,放入濃油赤醬的湯汁燜燒,吸滿醬汁后的烤麩膨脹回新鮮烤麩的大小,仍然保持著彈性,一口爆汁,咸香微甜。

圖片

四喜烤麩丨Wikipedia / Memm

油炸面筋

南北各不同

生面筋揪成小塊后,放入油鍋炸,內部的水分迅速汽化,整體膨脹成了球形,和原來的模樣徹底改觀,成了外皮金黃松脆、內里疏松綿軟的油面筋。南方最有名的當屬江蘇無錫的油面筋,用它做的油面筋塞肉也是極受歡迎。用筷子將面筋捅開小洞,耐心塞入調味的肉糜,一個個油面筋變成了小胖墩,紅燒后表皮軟糯,肉汁自內而外滲透,吃起來放不下筷子。

圖片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北方最愛吃油面筋的地方當屬天津。天津的炸面筋個頭較大,質地厚實,素餃子、素包子,還有做早點的“卷圈”的餡料都離不開它,不僅自帶油香,還能調和其他餡料的滋味。“黃燜兩樣”里的“一樣”是牛肉,另一樣就是油面筋。在天津吃撈面,必要搭配四碟炒菜,糖醋面筋絲就是其中之一,將壓扁的油面筋切絲炸透,再用糖醋汁翻炒到入味,酸甜酥脆,逗人食欲,拌在面條里錦上添花。油面筋和蝦仁一起小火慢燉,叫“蝦仁篤面筋”,也寫成“獨面筋”,據說“篤”有“咕嘟”的意思,是富有天津特色的下飯菜。

策劃制作

來源丨吃貨研究所(id:Food_Lab)

作者丨瑤華

審核丨鐘凱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常委

責編丨甄曦

審校丨徐來、張林林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