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創傷骨科(含運動醫學)**門診接診了一位步履蹣跚的患者。

起初該患者只是小腿前側一塊不起眼的皮膚擦傷,他并未在意。幾天后,傷口周圍開始紅腫、疼痛加劇,為求進一步診治,被家屬送至**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創傷骨科(含運動醫學)**就診,最終被診斷為:左小腿傷口感染,不得不入院接受手術清創和VSD負壓引流治療。

那么這個小傷口為何會發展到如此嚴重?背后隱藏著哪些我們容易忽視的感染風險呢?

一、小腿擦傷:為何特別需要警惕?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創傷骨科(含運動醫學)艾緣主任醫師回答到“皮包骨”的脆弱區域:小腿脛骨前方皮下組織非常薄,緩沖保護能力差,受傷時更容易傷及骨膜。

血流相對不足: 小腿下部,尤其是腳踝以上區域,血液循環相對不如肌肉豐厚處,抗感染和修復能力較弱。

日常暴露易污染: 褲腿易摩擦,且日常活動(如行走、工作)中更容易沾染灰塵、泥土等污染物。

初期癥狀易被忽視:小腿擦傷疼痛感可能不如割傷劇烈,且傷口表淺,容易讓人低估其潛在風險。

二、忽視的代價:感染如何悄然升級?

1.污染定植:小腿擦傷瞬間,環境中的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隨污物進入傷口。

開放性傷口引入細菌,血腫內部缺血壞死形成細菌培養基。

2. 免疫初戰(可能失敗):小腿擦傷若傷口處理不當(未清潔、覆蓋)或身體抵抗力弱,細菌突破局部免疫防線。

3. 感染爆發:小腿傷口細菌大量繁殖,釋放毒素和酶,可導致患者傷口紅腫、 疼痛 、皮溫升高,功能障礙,如若向深層侵襲,可形成膿腫或導致骨髓炎風險劇增。

三、清創+VSD負壓引流:對抗嚴重感染的“組合拳”

當感染發展到本病例的程度,單純換藥和抗生素往往不夠,需要更強力的手段:

1. 手術清創: 在麻醉下,醫生徹底清除傷口內的:所有壞死、失活、松軟、污穢的組織、膿液和異物。直至暴露出健康、有活力的組織(呈現鮮紅、出血良好狀態)。這是控制感染、為愈合創造基礎的關鍵。

2. VSD負壓引流:

原理: 將一塊特殊的醫用海綿(避免與家用海綿混淆)緊密填塞覆蓋在清創后的創面上,用生物半透膜密封,連接負壓泵。利用“吸力”的作用,達到

持續引流:像高效吸塵器,及時吸走創面的滲出液、膿液,減少細菌滋生環境。

減輕水腫:促進組織間液回流,減輕腫脹,改善局部血循環。

促進肉芽生長:持續的機械力刺激,能加速創面底部健康肉芽組織的增生,為后續修復(縫合、植皮)創造條件。

縮小創面:均勻的負壓使傷口邊緣更易靠攏。

優勢:相比傳統開放換藥,顯著減少換藥次數和痛苦,加速創面清潔和準備,縮短愈合時間。

四、血的教訓:創傷骨科付三清主任醫師提示,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正確處理皮膚擦傷呢?

1. 立即清潔:用大量流動的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沖走泥沙等可見污染物。避免使用碘酒、酒精、雙氧水直接刺激傷口。

2. 溫和消毒:清潔后,可用碘伏(聚維酮碘溶液)涂抹傷口及周圍皮膚。碘伏刺激性小,消毒效果好。

3. 保持濕潤與覆蓋:

涂抹抗菌藥膏(如莫匹羅星軟膏)預防感染。

使用無菌紗布或創可貼覆蓋傷口。紗布吸收性好,適合滲出多的擦傷;創可貼方便,但需勤換(尤其沾濕弄臟后)。

濕潤環境更利于細胞遷移和傷口愈合,避免讓傷口結干痂。

4. 勤于更換: 每日或敷料被浸濕、污染時及時更換。

5. 抬高患肢: 尤其下肢傷口,休息時抬高小腿,有助于減輕腫脹。

6. 密切觀察危險信號(出現以下任一,立即就醫):

? 傷口及周圍紅腫范圍擴大、疼痛加劇。

? 傷口出現膿液(黃、綠、白等顏色分泌物),或異味。

? 發燒(體溫超過38°C)。

? 傷口長時間不愈合(超過2周無明顯改善)。

? 感覺傷口深處跳痛,或出現紅線向肢體近端延伸(提示淋巴管炎)。

小傷口,大學問。請牢記:認真對待每一次皮膚破損,規范清潔消毒,及時識別感染信號,就是對自己健康最負責的守護,每一次對微小傷口的認真對待,都是對健康堡壘的無聲加固——最深的痛楚往往始于最淺的疏忽。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 創傷骨科(含運動醫學) 劉維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