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已過立秋,北京的降雨仍將持續。氣象部門統計數據顯示,8月8日4時至9時,全市平均降水量1.4毫米,城區平均1.2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現在延慶四海,為21.9毫米;最大降水強度出現在門頭溝南石洋景區,今天8時至9時一小時降水16.4毫米。

根據市氣象臺預報,今天早晨至前半夜,北京有中到大雨,西部、北部沿山及南部的部分地區有暴雨。

目前,北京處于暴雨藍色預警中,其中房山、懷柔、門頭溝、平谷、密云區暴雨黃色預警中。

市氣象臺8月7日16時30分發布暴雨藍色預警信號:預計8日早晨至半夜,本市自西向東有一次降雨過程,延慶、懷柔、密云、平谷、房山、門頭溝、昌平、通州、大興等區的部分地區小時雨強將超過30毫米,個別點累計雨量可達100毫米以上,山區及淺山區可能出現強降水誘發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低洼地區可能出現積水,請注意防范。

北京市水務局與氣象局8月7日20時聯合發布積水內澇藍色預警信號:預計8日6時至9日8時,海淀、朝陽、石景山、豐臺區存在局部積水內澇風險,提醒廣大市民關注天氣形勢及雨水情變化,出行盡量避開低洼處,同時做好地下空間防護工作。

北京市水務局與市氣象局8月7日20時升級發布山洪災害黃色預警:預計8日6時起,我市密云區發生山洪災害可能性很大(紅色風險),其他山區發生山洪災害可能性較大(黃色風險),請公眾遠離山洪溝道,暫停涉山涉水戶外活動,防范山洪災害。

立秋≠入秋,北方仍處于“七下八上”主汛期

昨天(8月7日)是立秋節氣!但立秋≠入秋,北京常年入秋時間為9月13日,氣象意義上的秋天還有一段距離。而且,北方目前仍處于“七下八上”主汛期,即每年7月16日至8月15日。

這段時間,我國北方尤其是華北及東北地區降水天氣明顯增多,易出現洪澇及次生災害,如城市內澇、山洪、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同時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臺風活動進入活躍期,沿海地區易受臺風、降水和風暴潮影響。

“從降水形成條件看,今年秋后炎熱會持續一段時間,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南撤速度慢,西風槽活動頻繁,來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持續北上。遇到太行山脈與燕山山脈的迎風坡時,被迫抬升,可能會形成穩定的鋒面降雨,降雨過程持續時間較長,累積洪量大。”市水科學技術研究院相關技術人員解釋。

為什么最近華北等地有這么多雨?

今年7月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出現多輪強降水過程,部分站點出現超歷史的極端強降水并導致嚴重災害。尤其是7月24日—29日,華北和東北地區的較強降水過程累計降水量大、極端性強、災害影響重,其中北京密云上甸子(486.5毫米)、河北興隆(551.4毫米)、易縣(471.4毫米)和阜平(463.2毫米)累計降水量均超過400毫米。

強降雨頻發導致北京密云水庫入庫流量創新高,灤河出現今年大江大河1號洪水;北京密云、河北阜平和灤平等地強降水引發泥石流和山體滑坡,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7月份至今,北京共發布暴雨預警14次,其中暴雨藍色預警7次,黃色預警3次,橙色、紅色預警各2次。今天(8月8日),北京正處在暴雨藍色預警中,預計今天白天至前半夜有明顯降雨。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表示,近期北方強降水過程與大氣環流異常有直接關系。7月以來,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北并穩定維持,副熱帶高壓西部和北部邊緣偏南暖濕急流強、大氣不穩定性高,產生有利于北方持續性強降水過程的水汽和熱力環境條件。

此外,7月中下旬副熱帶高壓南側洋面熱帶系統活躍,也額外加強了向北方地區的水汽輸送。副熱帶高壓北部邊緣的西風帶短波槽等天氣系統活動較為頻繁,在北方地區重復造成多次降水過程。

▲7月中下旬,副熱帶高壓南側洋面熱帶系統活躍,額外加強了向北方地區的水汽輸送。中國氣象局供圖

同時,地形性降水特征顯著。在穩定的天氣形勢下,西北、華北地區在陰山、太行山、燕山山區地形影響下,偏南暖濕氣流在山前地區易形成抬升和輻合,有利于在山前地區重復出現多次強降水天氣過程,導致北京、河北等地累計降水量較歷史同期明顯偏多。▲

未來10天華北、東北仍有持續降水

據中央氣象臺發布的中期天氣預報,未來10天(8月8日—17日),西北地區東南部、華北東部、東北地區、黃淮、江淮、江漢、江南西北部、西南地區及西藏等地的大部地區累計降水量將達50-90毫米,其中江蘇、安徽、河南南部、湖北、山東、云南西部、西藏東南部、四川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區累計降水量將達100-180毫米,局地超過250毫米;上述大部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4-7成,局地偏多1-2倍。

來源: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新京報微信公眾號、北晚在線

來源: 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新京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