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體驗,一場普通的擦傷或手術后的創口,即便沒有感染,也要好幾周才能真正長好。而在動物世界中,一只猴子或老鼠在野外打斗中撕裂的傷口,卻能在短短幾天內結痂愈合,恢復如初。這種差距,并非只是看起來的錯覺。
2025年,一項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的研究,首次用嚴格的實驗設計證實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人類的皮膚傷口愈合速度,平均比其他靈長類動物和常見哺乳動物慢近三倍。這一差異甚至存在于我們和最親近的黑猩猩身上。
這不是簡單的“傷口大、愈合慢”這么容易解釋的問題。這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一個隱藏在皮膚之下的深層進化謎題,為什么高度智慧的人類,偏偏在這樣一項關乎生存的基本功能上退化了?難道這是一種演化的代價?
人類的皮膚傷口愈合速度比其他動物慢三倍(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實驗證明人類愈合最慢
這項研究由日本琉球大學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研究團隊系統比較了人類與多種非人靈長類動物,包括黑猩猩、狒狒、蘇氏猴和非洲綠猴以及嚙齒類動物之間的傷口愈合速度。通過在這些動物背部標準化地制造直徑40毫米的全層皮膚創口,并持續拍照監測愈合過程,研究者可以精準地量化愈合速率,以每天恢復的毫米數計。
結果顯示,黑猩猩、猴類、老鼠等動物的傷口愈合速度平均為 0.613 毫米/天;而人類的傷口,平均每天僅愈合 0.25 毫米;無論性別、年齡、傷口部位如何,人類群體內的愈合速度差異都不顯著,但與其他動物相比差距顯著;黑猩猩和猴類之間無明顯愈合速度差異,說明這種“慢”是人類獨有的特征。
人和動物在特定時間段內傷口愈合的進程(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這項實驗還特別驗證了野外與實驗室環境的差異是否影響愈合。結果表明,即使是在自然環境中受傷的野生狒狒,其愈合速度也與實驗室中的個體相當,進一步增強了研究的可信度。
“掉毛”和“流汗”讓我們愈合變慢?
科學家們在論文中并沒有簡單把“愈合慢”歸咎于生理缺陷,而是提出了一個更復雜而深遠的解釋:這可能是人類演化過程中,為了適應汗腺發達、體毛減少而付出的代價。
與大多數靈長類動物不同,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失去了大部分體毛,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全身的小汗腺,讓我們可以通過出汗實現高效的散熱。這對在非洲草原上長跑追獵、遷徙逃避炎熱的古人類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適應優勢。
然而,這也帶來一個副作用——為了代償失去毛發后的機械保護,我們的皮膚變厚、角質層更發達。這種結構雖然提供了更強的防護,卻也使得皮膚傷口在再上皮化修復時需要更長時間。這就像修復一堵厚墻,需要搬運更多的磚塊。
根據組織學研究,人類的表皮厚度是其他靈長類動物的 3–4 倍,而皮膚厚度越大,愈合所需的時間越長,這在機制上解釋了為什么我們愈合慢。
另一個關鍵機制是毛囊周圍的干細胞數量。動物的毛囊密度越高,儲備的修復干細胞就越多,愈合速度也越快。而人類由于體毛稀疏,毛囊數量大幅減少,相應的干細胞庫也縮小。這意味著在皮膚受損后,人類可調動的修復資源更有限。
盡管黑猩猩和人類的毛囊密度在外觀上差別不大,但黑猩猩的毛囊更大、毛更粗,內部可能儲存更多干細胞。這或許也是為何他們的皮膚愈合速度仍然比人類快的原因之一。
從進化視角看,一個功能的退化往往是由于其生存壓力被其他機制所抵消。研究團隊指出,人類之所以能接受較慢的傷口愈合速度,可能正是因為我們逐步進化出了社會支持系統。
總結
我們用流汗來降溫、用皮膚來防護、用少毛來輕裝上陣,同時也致使了愈合慢帶來的風險——但我們可以互相照料、可以包扎清洗、可以用語言求助與合作。
正是這種綜合性的適應,讓我們成為在地球上最廣泛分布的物種之一。今天,了解愈合之謎,不僅幫助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的演化路徑,也有望啟發醫學界在皮膚修復、傷口愈合與組織工程等方面尋找新的治療思路。
參考文獻:
[1] Matsumoto-Oda, Akiko, et al. "Inter-species differences in wound-healing rate: a comparative study involving primates and rodent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 292.2045 (2025): 20250233.
[2] Lux, Cassie N. "Wound healing in animals: a review of physiology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Veterinary dermatology 33.1 (2022): 91-e27.
[3] Volk, Susan W., and Mark W. Bohling. "Comparative wound healing—are the small animal veterinarian's clinical patients an improved translational model for human wound healing research?." Wound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21.3 (2013): 372-381.
作者丨Denovo科普團隊(褚宏偉博士 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楊超 博士)
審核丨趙寶鋒博士 遼寧生命科學學會會員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