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及《中國科協關于新時代加強學會科普工作的意見》,切實提升全國學會科普工作能力,推動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8月4日至5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承辦的“2025年度第二期全國學會科普交流活動”在北京舉辦。活動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通過主題報告、經驗分享、實地調研等多種形式展開,來自全國學會的科普工作人員及熱心科普事業的科技工作者120余人線下參會。

2025年度第二期全國學會科普交流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六位專家帶來了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主旨報告。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論與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王麗慧帶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解讀;中國科學院天地生科學傳播工作協作組秘書長、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副高級研究館員季慧作《基于原始創新的科技資源科普化路徑探索——科普資源聚合與推廣的實踐與思考》專題報告;北大口腔醫院預防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司燕報告題目為《聚焦全民口腔健康——學會科普工作的探索與成效》;浙江省科普聯合會會長、第十二屆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周國輝圍繞《社會組織在新時代科普格局構建中的角色與作為》展開講解;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創作與傳播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李紅林對《中國科協自然科學研究系列科普專業職稱評審標準》進行全面解讀;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員王韜介紹《情感與認知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在社會的科普實踐》。

分享交流環節,來自中國大壩工程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浙江省科普聯合會、中國遙感應用協會科學普及分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國發明協會、中國航空學會等學會代表積極分享經驗、交流工作成果。

此次交流活動為全國學會的科普工作者搭建了學習與交流平臺,為創新科普工作思路、提升科普工作水平提供了助力,為學會科普工作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參會感受:

周虹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綜合部主任 科普研究員

科普人才只占科技人才總量的2%,說明科普確實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慶幸的是,此次,自己能作為其中一員與全國學會的科普人同行。此次培訓讓我們在交流中碰撞,在思考后沉淀,仿佛助力兩翼齊飛途中的一次高效能量補給。未來,我將帶著熱愛繼續與大家攜手做科普、助科研、促創新。

季良綱 中國科普作協會常務理事 浙江省科學傳播中心副研究員

在《科普法》修訂頒布、全民科普意識普遍增強的背景下,面向全國性學會工作的開展科普專題培訓,是非常必要、非常及時的。通過專家報告和專題分享,進一步明確法律政策環境帶來的新變化,構建新時代科普生態的新要求,圍繞科普社會化、科普人才成長、科技資源科普化、科普產業發展等重點話題,進行理論思考與案例分析,理清了科普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和有效途徑,在科普服務科技創新、促進科學素質建設、助力科學教育等熱點話題上形成共識。

李貴寶 中國水利學會會員

通過二天的科普交流,六個主題報告和七家學會的經驗分享,學到了不少好的科普做法經驗等,讓我們對政策更了解了,對做好科普工作更有信心了。之前,聽說過中國科學院的科普,這次聽了他們如何把理科的原理科普化,真的是源自科普人員的熱愛。浙江,有三個專家領導講報告談分享,看得出浙江特別重視科普。我也一直在想,只有大眾科普化程度高了,才會有更多的拔尖人才選出。一起努力吧!

李晉灝 中國制冷學會科普部主任

參加這樣的活動,有效地促進了學會之間、學會與科普需求單位之間的良好互動交流,協助國家級學會把本行業本領域的優秀科普資源下沉到基層,讓更多資源可以接地氣兒,更好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發展。中國制冷學會與湖北省有戰略合作協議,今年我們在黃岡、黃石、陽新、秭歸等地開展了第11年老區行活動,收獲滿滿,未來希望有更多機會可以與更多的市縣科協開展聯合活動,真正將有質量的科普帶入尋常百姓身邊。

孫璐璐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會員 中國民航博物館社會教育部科普活動管理人員

以法為基,以標為梯,以創為徑。本次培訓內容豐富,賦予我們依法科普的堅實坐標根基,提供了清晰的成長路徑和發展階梯,總結了組織創新等做好科普工作的關鍵策略。作為科普工作者,我將以《科普法》為遵循,不斷學習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基于館藏科普資源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在科普崗位上發揮“科學翻譯官”的積極作用。

來源: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記者:王菁

編輯:李燕

責編:胡錦紅

編審:趙培堅

來源: 武漢教育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