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身體亮起的一盞不容忽視的“紅燈”!面對這個信號,不同的態度,可能通向截然不同的生命軌跡。

32歲的魯先生,發現便血后立即就醫,經腸鏡檢查發現可疑病灶,病理活檢確診為“結腸癌”。因為發現早,通過內鏡下微創手術便成功切除病灶,術后病理結果顯示“結腸癌早期”,切緣陰性,無需化療。隨訪五年,沒有復發轉移,已達到臨床治愈。

37歲的許先生,反復便血一年了,一直以為自己是“痔瘡”而沒有引起重視。便血次數越來越多后,才來到醫院就診,結果被確診為“結腸癌進展期”,術后病理檢查提示已轉移至淋巴結。雖然經手術切除,但仍需接受化療,治療難度大大增加。

長沙市第四醫院病理科主任陳國群提醒,便血絕非小事!就醫的態度決定了疾病被發現的時機,直接影響治療的效果。如果出現便血癥狀,請及時就醫檢查,明確病因!

便血≠痔瘡!

大部分結直腸癌患者首次出現便血時,都會誤以為是痔瘡。事實上,痔瘡引起的便血和結直腸癌導致的便血,在外觀上可能極為相似,僅憑肉眼觀察出血的顏色、性狀,甚至是否伴隨疼痛等都無法準確區分兩者。

便血了該怎么辦?

有人寄希望于糞便隱血試驗或CT仿真腸鏡進行篩查,但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糞便隱血試驗的靈敏度有限;而CT仿真腸鏡,難以發現微小及平坦型病變,且無法獲取組織進行至關重要的病理活檢。

電子腸鏡檢查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首選方法”與“核心手段”,具有以下優點:

**1、高清偵察:**可發現小至1-2毫米的息肉或早期病變。

**2、精準取樣:**發現可疑病灶,可鉗取組織送病理檢查。病理醫生通過顯微鏡分析組織結構和細胞形態等,明確病變性質(如炎癥、息肉、癌變)及分期(早期/晚期),為制定治療方案提供決定性診斷依據。

**3、微創治療:**對于病理確診且符合指征的早期癌變,可直接在內鏡下微創切除。

很多人擔心腸鏡檢查太痛苦,實際上,目前醫院多采用無痛腸鏡(靜脈麻醉),檢查過程無明顯不適,全程約10-20分鐘。檢查前1-2天需清淡飲食,遵醫囑服用清腸藥物,確保腸道清潔。

篩查建議

**1、普通人群:**從45歲開始,每10年進行一次電子腸鏡檢查。

**2、高危人群:**如有腸癌家族史、炎癥性腸病病史的人群,篩查提前至40歲或更早,且檢查間隔縮短(通常1-5年,需個體化評估)。

應該避開的致命誤區

結直腸癌正呈現明顯的年輕化趨勢。請務必牢記:

**1.破除“年輕”迷信:**癌癥從來不會因你年輕而手下留情。

**2.警惕“無痛”陷阱:**早期腸癌大多悄無聲息,不痛不等于沒事。

**3.戰勝“害羞”心理:**不要因為害羞而逃避檢查,在醫生眼中,您的腸道健康遠比“尷尬”重要百倍。

陳國群提醒:早期腸癌5年生存率超過90%,而晚期腸癌的生存率驟降至14%左右。如果您或親友出現便血,特別是便血持續時間超過2周時,切勿自行判斷,拖延等待,請及時到醫院進行腸鏡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才能筑牢健康防線。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長沙市第四醫院 蔡姣迪 楊慧婷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長沙市第四醫院 蔡姣迪 楊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