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在夜深人靜時才感到精神煥發?當別人已經進入夢鄉,你卻在燈下處理工作、刷視頻,或獨自沉浸在興趣世界中?在當今社會,夜貓子似乎不再是一種例外,而是一種被默許甚至常見的生活方式。尤其在都市青年和知識工作者中,熬夜幾乎成了一種現代生活的標配。

然而,這種看似自由的作息選擇,背后隱藏的健康風險卻逐漸被科學研究揭示出來。一項由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團隊主導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跟蹤了超過2萬人長達十年的數據,首次系統性地探討了“晚睡型”人群與認知能力下降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那些具有夜貓子傾向的高學歷成年人,其認知能力的衰退速度,顯著快于早睡早起的人。

超過2萬人的一項研究(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研究發現:晚睡習慣與認知衰退有關嗎?

要探討夜貓子是否真的更容易認知能力下降,科學家們需要長期追蹤大量人群的作息與大腦功能變化。這正是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研究團隊在一項十年隨訪研究中所完成的。他們依托“生命線隊列研究”(Lifelines Cohort Study),納入了23798名40歲及以上的中老年成年人,時間跨度長達十年,是目前國際上規模最大、追蹤時間最長的相關研究之一。

晚睡習慣與認知衰退有關嗎(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在研究中,每位參與者都填寫了“慕尼黑生物鐘問卷”,這是一種用于評估個體睡眠偏好的標準工具。研究者據此計算出參與者的“中點睡眠時間”(即睡眠起止時間的中點),并經過修正,以準確反映其真實的晝夜節律偏好。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在晚上12點入睡,早上8點起床,那么他的中點睡眠時間就是凌晨4點;若他晚上4點才睡,中點時間就會后移到早上6點,顯示出更明顯的“夜型”傾向。

與此對應,參與者還在研究初期和十年后各完成一次名為Ruff圖形流暢性測試(RFFT)的認知測驗,該測試主要評估大腦的執行功能和非語言流暢性,被廣泛用于認知功能變化的長期追蹤。

結果顯示,在整體人群中,晚睡傾向與認知能力下降呈顯著相關。研究者進一步按教育水平分組分析,發現這一趨勢在高等教育人群中尤為顯著——每晚睡時間延后1小時,十年間RFFT得分平均下降0.80分。換句話說,一個極端夜貓子,假設其睡眠中點比普通人晚6小時以上,在十年內可能面臨高達7分左右的下降,這在臨床認知評估中屬于中等程度的下滑。相比之下,在中等和低教育水平人群中,這一關聯并不顯著。

此外,為確保結果的可靠性,研究還控制了多個潛在影響因素,如年齡、性別、基礎認知水平、飲酒、運動、吸煙等,確保晚睡傾向與認知衰退之間的關系是相對獨立而穩固的。

晚睡是如何影響大腦的?

如果說統計數據揭示了夜貓子與認知下降之間的聯系,那么進一步的研究則試圖回答更關鍵的問題:晚睡究竟是如何影響大腦的?這種影響是生物上的,還是行為導致的?

研究人員目前提出了三條可能的作用路徑,分別從生理節律紊亂、睡眠質量下降與不良健康行為三方面入手。

1. 生物鐘紊亂:晝夜節律失調可能損傷大腦

人體的“生物鐘”位于大腦的視交叉上核(SCN),負責調控睡眠、激素、體溫等晝夜節律。然而夜型人群的作息往往與社會節奏不符,形成“社交時差”,即強迫在非生理時間內活動。研究發現,這種節律錯位可能會削弱神經保護機制,影響血腦屏障功能,減少β-淀粉樣蛋白的清除效率,從而提高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2. 睡眠障礙:大腦“清道夫”被打亂的后果

夜貓子普遍睡眠質量較差,晚睡一小時可使睡眠評分減少0.45分。深度睡眠期間,大腦通過腦脊液清除代謝廢物如Aβ和tau蛋白,維持神經健康。睡眠斷續或深睡比例下降會導致這些廢物堆積,影響記憶、注意力等功能。研究顯示,睡眠質量下降可解釋13.5%的認知衰退風險,是夜型作息的關鍵中介機制。

3. 行為風險:吸煙、飲酒與缺乏鍛煉的協同打擊

晚睡者往往伴隨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率提升、飲酒增多和運動減少。在本研究中,吸煙行為解釋了18.6%的認知下降影響,提示其重要性。盡管飲酒和運動在本研究中未顯示顯著中介效應,已有充分證據表明,長期吸煙、缺乏鍛煉和重度飲酒均與認知衰退密切相關,共同構成了夜型作息對大腦健康的多重打擊。

為什么高學歷夜貓子更易受影響?

令人意外的是,本項研究發現,夜貓子與認知衰退之間的顯著關聯,并非在所有人群中普遍存在,而僅在高學歷人群中呈現出統計學上的顯著性。相比之下,低學歷或中等學歷者中并未觀察到明顯的認知下降趨勢。這一結果看似反常,實則揭示出一個更為復雜的社會—生物交互問題。

高學歷夜貓子更易受影響(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1. 高學歷人群的作息沖突更明顯

在現代社會,高學歷往往對應著更為固定的職業作息安排——朝九晚五的辦公室文化、頻繁的會議、項目節點壓力等。這與夜型人群的自然生物節律形成了直接沖突,導致這些人即使在大腦最不活躍的時段也必須強行工作。

這種生理節律與社會節奏之間的錯位被稱為社交時差。與跨時區旅行后的時差效應類似,社交時差會干擾生物鐘,引發長期慢性疲勞、認知遲鈍及激素節律紊亂。夜型高學歷者若持續處于這種狀態,將更容易出現睡眠剝奪、情緒波動和大腦調節失衡,最終在認知測試中表現出更明顯的衰退。

2. 起點越高,下降越明顯

另一種解釋來自神經心理學中的“認知儲備假說”。高學歷人群通常擁有更強的認知基礎能力、更復雜的神經網絡結構,也就是所謂的高認知儲備。這使得他們在早期即便受到輕微損傷,也能通過神經可塑性進行補償,不易表現出功能缺失。

一旦認知衰退開始,下降會更快、更明顯,如同高臺墜落般迅猛。因此,即使夜型作息對不同人群大腦的實際損害類似,高學歷人群的下降軌跡卻更容易在評估中顯現。

起點越高下降越明顯(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3. 樣本偏倚:真正的低學歷夜貓子,可能“缺席”了統計

研究團隊也指出,在中低學歷人群中,由于部分認知能力本就較低,且更易流失于隨訪過程中,比如如果無法完成十年后認知測試,這部分人的缺失可能掩蓋了夜型作息對認知影響的真實程度。

此外,低學歷者更有可能從事排班靈活的工作,如夜班保安、餐飲服務、司機等,可以一定程度上順應自身的作息偏好,從而減少社交時差造成的生理沖突。這種生活與生物鐘更匹配的狀態,或許也為他們的認知健康提供了意外保護。

總結

晚睡早已成為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但看似無害的“夜貓子”生活方式,正在被科學研究逐步揭示出對大腦健康的潛在威脅。荷蘭的一項十年隨訪研究表明,尤其是高學歷的夜型人群,其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更高。這種風險不僅源于生物鐘的長期錯位,也與睡眠質量下降、吸煙等不良習慣密切相關。高學歷人群由于固定的工作節奏和更高的認知起點,反而更容易受到節律紊亂的影響。盡管個體間存在差異,但這項研究再次提醒我們:順應自然生物節律、保持良好睡眠和健康生活方式,是守護認知健康的基礎——不論你是誰,熬夜的代價,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大。

參考文獻:

[1] Wenzler, A. N., et al. "Chronotype as a potential risk factor for cognitive decline: The mediating role of sleep quality and health behaviours in a 10-year follow-up study." The journal of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25): 100168.

[2] Bloomberg, Mikaela, et al. "Joint associ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leep duration with cognitive ageing: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an English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4.7 (2023): e345-e353.

[3] Kim, Hyeon Jin, et al. "Earlier chronotype in midlife as a predictor of accelerated brain aging: a population-based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Sleep 46.6 (2023): zsad108.

[4] Iso-Markku, Paula,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gnitive decline among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network open 7.2 (2024): e2354285-e2354285.

作者:Denovo科普團隊(趙麗麗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楊超 博士)

審核:詹麗璇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教授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