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圖
盛夏酷熱難耐,冰鎮飲料、冰淇淋等成為人們消暑的佳品。而近日,上海一位女子在吃完冰淇淋后,突然前額劇烈疼痛,被診斷為“腦結冰”。
什么是“腦結冰”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療中心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李懋(mào)解釋,“腦結冰”在醫學領域的正式名稱為“冰淇淋頭痛”,也叫冷刺激性頭痛。其發病機制主要是冷食快速刺激上顎和咽部黏膜,導致腦部血管瞬間收縮,緊接著發生血管反射性擴張。
在這個過程中,血流的波動會刺激三叉神經。李懋介紹,三叉神經是頭部重要的感覺神經,一旦受到刺激,就會引發前額或太陽穴部位刺痛、脹痛的癥狀。不僅如此,部分人還會伴有惡心、頭暈等不適癥狀。
“在高溫環境下,人體血管原本就處于擴張狀態。這就好比一條原本就膨脹的水管,突然遇冷,其反應會更加敏感。”李懋說,“腦結冰”反應在兒童以及偏頭痛易感人群中較為常見。雖然“腦結冰”持續時間通常只有數秒至數分鐘,但疼痛程度劇烈,且發作十分突然。
高溫天氣如何合理吃冰
李懋建議,夏季吃冰要遵循“適量、緩慢、適時”的原則,以此避免對血管和消化系統造成過度刺激。
建議每次食用冰淇淋不超過100克,飲用冰鎮飲料不超過200毫升。一次性大量攝入冷飲,易給身體增加過重的負擔。
“緩慢”進食同樣重要。“在吃冰時,應小口慢咽,讓冷飲在口腔中短暫停留。”李懋解釋,這樣做可以讓冷飲在接觸咽喉和胃腸黏膜之前,先適應口腔的溫度,從而減輕對這些部位黏膜的刺激。
“適時”也不容忽視。要避免在空腹或劇烈運動后立即進食冷飲。空腹時,胃腸較為敏感,突然受到冷飲刺激,容易誘發不適。而劇烈運動后,人體血液循環加快,胃腸血管處于擴張狀態,此時胃腸對溫度變化的調節能力較弱,立即食用冷飲,會讓胃腸“難以招架”。運動后可先飲用常溫淡鹽水,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休息10-15分鐘后,再適量食用冷飲。
此外,在選擇冷飲時,李懋建議挑選低糖、低脂的產品,以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
對于老年人、兒童以及腸胃虛弱者,李懋提示,更要特別注意控制吃冰的頻率和攝入量。“他們的身體相對較為脆弱,對冷刺激的耐受能力較差。”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