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身體里,存在許多微生物,其中有一種名為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簡稱Hp)的細菌,正悄然影響著許多人的健康。今天,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這個與胃部健康息息相關的“小家伙”。
什么是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微厭氧、耐酸的細菌,因其外形呈螺旋狀而得名。它堪稱細菌界的“特種兵”,能夠在胃酸這種強酸環境中頑強生存。全球約有50%的人口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而在我國,感染率更是高達40%-60%。它主要寄生于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腸內,黏附于胃黏膜及細胞間隙,一旦在胃里“安營扎寨”,就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
傳播途徑
1.口-口傳播
這是幽門螺旋桿菌最主要的傳播方式之一。共用餐具、水杯,接吻,甚至咀嚼食物喂給兒童等行為,都可能導致幽門螺旋桿菌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例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不使用公筷夾菜,就可能造成細菌的傳播。
2.糞-口傳播
幽門螺旋桿菌可隨大便排出體外,如果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其他人接觸后就容易被感染。在一些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飲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未洗凈的蔬菜水果,都有感染風險。
3.胃-口傳播
由于家庭成員之間密切接觸頻繁,一人感染后很容易傳染給其他家庭成員。共用牙刷這種不良衛生習慣,也會增加感染幾率。
感染后的癥狀與危害
1.早期癥狀隱匿:
由于家庭成員之間密切接觸頻繁,一人感染后很容易傳染給其他家庭成員。共用牙刷這種不良衛生習慣,也會增加感染幾率。
2.長期危害嚴重:
引發胃部炎癥與潰瘍:
幽門螺旋桿菌會破壞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發持續炎癥,約80%-90%的感染者會發展為慢性胃炎。長期炎癥刺激還會損傷胃黏膜,增加胃酸對胃黏膜的侵蝕,導致約10%-20%的感染者出現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出血或穿孔。
增加胃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I類致癌物。長期感染可能會促使胃部經歷“慢性炎癥→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的病變過程,最終增加患胃癌的風險。約1%-3%的感染者可能發展為胃癌。此外,它還與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密切相關。
導致消化不良與營養吸收障礙:
感染后可能會出現早飽、噯氣、餐后腹脹等消化不良癥狀。胃黏膜的損傷還會影響鐵的吸收,或因慢性胃出血導致貧血。嚴重的胃炎或胃萎縮會使內因子分泌減少,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進而引發巨幼細胞性貧血或神經損傷。
全身性影響:
部分研究提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與動脈粥樣硬化、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全身性疾病有關,不過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診斷方法
1.呼氣試驗:
包括13C/1?C呼氣試驗,這是目前常用的非侵入性檢查方法,準確性高達95%以上。患者只需口服含有碳-13或碳-14同位素標記的尿素溶液,然后檢測呼出氣體中是否含有幽門螺旋桿菌分解尿素產生的同位素標記的二氧化碳,即可判斷是否感染。不過要注意,1?C具有放射性,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
2.胃鏡檢查:
在進行胃鏡檢查時,醫生可以取胃黏膜組織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病理活檢、細菌培養等,直接觀察胃黏膜情況并檢測幽門螺旋桿菌。但胃鏡檢查屬于侵入性檢查,過程相對復雜,患者可能有不適感,且存在一定的漏檢幾率,目前不作為常規篩查手段。
3.糞便抗原檢測:
通過檢測糞便中的幽門螺旋桿菌抗原來判斷是否感染,適合兒童及無法配合呼氣試驗者。
4.血清抗體檢測:
通過檢測血液中的幽門螺旋桿菌特異性抗體,可判斷是否感染過。但此方法只能提示既往感染,無法區分是現感染還是曾經感染,不推薦用于療效評估。
治療方案
1.根除指征
通常建議所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進行治療,除非存在禁忌癥,尤其是合并消化性潰瘍、胃癌家族史、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等情況者,更應積極治療。
2.標準療法
目前常用四聯療法,即質子泵抑制劑+鉍劑+2種抗菌藥,療程為持續用藥14天。
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雷貝拉唑等,其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內pH值,為其他藥物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胃部環境。
鉍劑:鉍劑是一種黏膜保護劑,有輔助殺菌作用。
兩種抗生素:常用的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藥率較高,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藥敏結果選擇合適的抗生素組合。
3.治療后復查
在完成治療停藥4周后,需要進行復查,一般推薦呼氣試驗,以確認幽門螺旋桿菌是否被成功根除。如果初次治療失敗,通常建議3-6個月后在醫生指導下開啟新一輪治療。治療期間,患者務必嚴格遵醫囑按時服藥,避免自行停藥或更改劑量,以防細菌耐藥,降低治療效果。
預防措施
1.注重飲食衛生:
食物選擇與處理:盡量選擇新鮮、衛生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生肉、生海鮮、未洗凈的蔬菜水果等,這些食物可能攜帶幽門螺旋桿菌。食物要徹底清洗和煮熟后再食用,尤其是肉類、蛋類和海鮮。
用餐習慣:倡導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互相夾菜。家庭聚餐、外出就餐時,使用公筷公勺能夠有效減少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此外,要注意避免飲用生水,選擇安全可靠的飲用水源。
2.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勤洗手:飯前便后徹底洗手(使用肥皂/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充分揉搓各部位,持續不少于20秒),防止手上細菌經口進入胃部。
口腔衛生:注意口腔清潔,按時刷牙,每天至少刷牙兩次,每次刷牙時間不少于3分鐘。定期更換牙刷,建議每3個月更換一次。因為幽門螺旋桿菌也可能在口腔中存活,保持口腔衛生有助于減少細菌滋生。
3.定期體檢篩查:
高危人群:有胃癌家族史、長期胃部不適(如胃痛、胃脹、反酸、燒心等)、生活在幽門螺旋桿菌高感染地區者,建議定期進行檢測,早發現、早治療。
家庭篩查: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一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建議其他家庭成員也進行檢測。因為幽門螺旋桿菌具有家庭聚集性傳播的特點,共同篩查和治療能夠有效降低再次感染的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雖然對胃部健康存在潛在威脅,但只要我們提高警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定期體檢篩查,就能夠有效預防感染,保護我們的胃部健康。如果出現胃部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檢查,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守護好自己的“胃”來。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師范大學附屬湘東醫院 消化內科 孫榮豪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湘東醫院 孫榮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