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戶外燒烤、傍晚散步、露營夜聊本該愜意,卻常被一件事攪了興——蚊子來襲。你或許也有過這樣的困惑:同坐一桌,大家穿得差不多,活動強度也差不多,為什么偏偏自己成了蚊子特別關(guān)照對象,而身邊的人卻毫發(fā)無傷?

有人說,是體質(zhì)問題;有人說,汗多體溫高就更招蚊子;還有人篤信一個說法:O型血更招蚊子!這是真的嗎?

蚊子更偏愛O型血的人嗎(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近年來,科學家確實對蚊子“擇人而咬”的現(xiàn)象進行了一些調(diào)查研究,試圖揭開這些看似偶然背后的規(guī)律。而“血型偏好”是否存在,也成了科學探索的一個重要方向。

O型血真更容易被蚊子叮?

蚊子真的更喜歡叮咬O型血的人嗎?這并非空穴來風。早在1974年,一項由英國牛津大學和倫敦衛(wèi)生與熱帶醫(yī)學院合作完成的研究就對此進行了系統(tǒng)探索。

研究對象是生活在喀麥隆的一種瘧疾傳播媒介——按蚊(Anopheles gambiae),科學家在盡量模擬自然環(huán)境的條件下,招募了102名志愿者,分析了他們的皮膚溫度、色素、皮下脂肪、年齡、性別、營養(yǎng)狀況以及ABO血型等多種因素對蚊子的吸引力。

按蚊(圖片來源:wikipedia)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蚊子顯著偏好叮咬O型血人群。研究者進一步指出,這種偏好可能與ABO血型在人群中的多樣性維持機制有關(guān),尤其是在瘧疾高發(fā)的地區(qū),蚊子的選擇性叮咬可能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

到了2004年,日本富山醫(yī)科藥科大學的研究團隊對64位志愿者進行了蚊子叮咬實驗,主角是亞洲常見的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即我們熟知的“花蚊子”。

白紋伊蚊(圖片來源:wikipedia)

研究者將蚊子的口器部分切除,確保它們無法真正叮咬,志愿者將前臂伸入蚊箱中,研究者記錄每30秒蚊子的落地次數(shù),最終以10分鐘為一個實驗周期進行量化分析。在64位志愿者中,O型血志愿者的平均蚊子落地率最高,達到78.5%,顯著高于A型血(45.3%)志愿者,但與B型(56.9%)和AB型(48.0%)志愿者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為了更好地控制登革熱疫情,2019年,斯里蘭卡賈瓦德納普拉大學的研究團隊專門針對登革熱主要傳播媒介——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開展了一項系統(tǒng)實驗,探索這類蚊子對不同人類血型的吸血偏好。

埃及伊蚊(圖片來源:wikipedia)

與以往使用人體皮膚測試不同,這項實驗采取了更精準的人工膜喂養(yǎng)法。研究者使用4個獨立的喂食裝置,分別提供A型、B型、AB型和O型人血,在統(tǒng)一溫度下讓實驗蚊子自由選擇吸血,隨后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shù)檢測每只蚊子吸入血的血型。

結(jié)果顯示,在成功吸血的192只蚊子中,O型血最受歡迎,占比高達30.78%;其他血型的吸血比例依次為AB型(24.97%)、B型(19.35%)和A型(17.60%);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這一差異具有顯著性(P < 0.05),說明蚊子對O型血的偏好不是偶然現(xiàn)象。

除了血型,還有哪些吸引蚊子的因素?

雖然血型在多項實驗中被證實可能影響蚊子的選擇,但蚊子是否叮咬一個人,往往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在真實環(huán)境中,蚊子依靠視覺、嗅覺、熱感應(yīng)等多個通道來定位人,血型只是其中的一個變量。以下這些因素,也常常影響你是否成為蚊子的首選目標。

二氧化碳排放量高: 呼吸頻率快、代謝旺盛、體型較大的人釋放更多二氧化碳,易被蚊子鎖定。

體味與皮膚分泌物:乳酸、氨類等物質(zhì)增加人體氣味強度,喝完酒后的人也會增強吸引力。

體溫較高:蚊子能感知熱源,皮膚溫度略高于環(huán)境時更具吸引力,如運動后或血流旺盛狀態(tài)。

衣物顏色深:黑色、深藍等深色衣物更易引起蚊子的視覺注意,淺色衣物防蚊效果更好。

特殊生理狀態(tài):如孕婦因體溫和呼吸頻率增加,更易被叮咬。

這些研究共同指向一個事實:蚊子的叮咬行為是由“多因子驅(qū)動”的生物感應(yīng)決策過程,血型并非唯一決定性因素。

總結(jié)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O型血在人群中確實更容易吸引蚊子,這一趨勢在多項實驗中得到了支持。然而,血型并不是蚊子選擇叮咬對象的唯一因素,甚至在實際生活中,其影響可能還不如體味、體溫、呼吸頻率、穿衣顏色等因素顯著。

蚊子的“鎖定系統(tǒng)”是多通道、立體化的,視覺、嗅覺和熱感受器共同作用,決定了它們的選擇偏好。也就是說,你是否“招蚊子”,不僅取決于你是誰,還取決于你做了什么、穿了什么、處于怎樣的生理狀態(tài)。

因此,無論你是哪種血型,日常生活中都應(yīng)采取科學的防蚊措施:使用有效的驅(qū)蚊劑、穿淺色長袖衣物、避免蚊蟲活躍時段外出、清除生活環(huán)境中積水,才是減少蚊蟲叮咬的根本策略。

參考文獻:

[1] Prasadini, Manushika, et al. "Blood feeding preference of female Aedes aegypti mosquitoes for human blood group types and its impact on their fecundity: implications for vector control." American Journal of Entomology 3.2 (2019): 43-48.

[2] Shirai, Yoshikazu, et al. "Landing preference of Aedes albopictus (Diptera: Culicidae) on human skin among ABO blood groups, secretors or nonsecretors, and ABH antigens." Journal of medical entomology 41.4 (2004): 796-799.

[3] Wood, Corinne Shear. "Preferential feeding of Anopheles gambiae mosquitoes on human subjects of blood group O: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O polymorphism and malaria vectors." Human biology (1974): 385-404.

作者:Denovo科普團隊(楊超 博士、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研究會會員)

審核:趙寶鋒博士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 科普中國創(chuàng)作培育計劃

內(nèi)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