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聽過“愁白了頭”這樣的說法?在中國,晚清重臣曾國藩在家書中曾提及自己因國事、家事雙重壓力,年僅四十便兩鬢斑白;而近代著名作家魯迅也在書信中自嘲鬢發早白,稱是因國難家憂、精神長期緊張所致。古今中外,頭發未老先白似乎總被歸咎于操心太多、壓力太大。
壓力真的會讓你的頭發變白嗎(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那么,這種說法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壓力真的會讓我們的頭發變白嗎?
是什么賦予了頭發顏色?
每一根頭發的顏色,源于毛囊中的一種特殊細胞——黑色素細胞。這些細胞位于毛囊底部,能夠合成和釋放黑色素,然后將黑色素轉運至正在生長的毛發中。黑色素主要有兩種類型:真黑素和苯黑素,前者呈黑褐色,后者呈紅黃色。不同類型和比例的黑色素混合,就形成了人類頭發從深黑、棕色、金色到紅色等各種顏色。
不同顏色的頭發(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這些黑色素的合成和分布,不僅受遺傳因素控制,還會隨著年齡和健康狀況變化而波動。
什么導致我們的頭發變白呢?
頭發變白的根本原因是黑色素的減少或缺失。隨著年齡增長,毛囊中的黑色素干細胞數量逐漸減少,或者功能衰退,導致不能再分化出健康的黑色素細胞。這些黑色素細胞負責將色素傳遞到生長中的發干中,一旦它們“退休”或“凋亡”,頭發就失去了色彩來源,呈現灰色或白色。一般來說,人類在中年以后出現白發是生理性老化的一部分,就像皮膚出現皺紋一樣。
頭發變白的根本原因是黑色素的減少或缺失(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除了自然衰老,一些外部和內部因素也會加速白發的出現。最重要的機制之一是氧化應激。這是一種體內自由基與抗氧化劑失衡的狀態,可能由精神壓力、慢性炎癥、環境污染、紫外線照射、吸煙等引發。研究表明,氧化應激會破壞毛囊內的黑色素干細胞,使其提前凋亡或脫離毛囊,從而中斷黑色素的供應鏈,促使頭發變白。也就是說,白發可能是身體“承受太多”的信號。
壓力會導致頭發變白嗎?
從科學角度來看,壓力確實會加速頭發變白,其核心機制與上面提到的 “氧化應激”生物過程密切相關。當我們經歷強烈或持續的心理壓力時,體內會釋放大量應激激素如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激活交感神經系統。這會導致毛囊內的黑色素干細胞耗竭——它們要么提前凋亡,要么遷移離開毛囊,無法繼續生成新的黑色素細胞,最終使得新長出的頭發失去顏色。
2020年,《自然》雜志發表的一項小鼠研究首次證明:急性壓力可以在短時間內損傷控制毛發色素的干細胞系統。研究人員觀察到,在經歷強烈壓力后,小鼠毛囊中的黑色素干細胞數量驟減,長出的毛發很快變白。值得一提的是,后續的少量人類研究也發現:某些人毛發中的色素減少區域與其人生中的壓力事件時間點相吻合。在一些年輕人中,壓力解除后甚至觀察到了部分白發返黑的現象,說明這種變化在特定條件下具有一定可逆性。
急性壓力可以在短時間內損傷控制毛發色素的干細胞(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拔掉白發后,原來的位置會長出更多的白發嗎?
從解剖結構上講,一根頭發來源于一個獨立的毛囊,一個毛囊一次只能長出一根頭發。拔掉一根白發,并不會讓這個毛囊突然變多或復制,也不會激發周圍毛囊長出更多白發。因此,所謂“拔一根白發長三根”的說法是謠言,沒有科學依據。拔除白發后,新的頭發還是會從原來的毛囊中長出來,只是由于該毛囊的黑色素細胞已經退化或消失,所以新發依舊是白色。
拔一根白頭發不會長出更多(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不過,頻繁拔白發并非完全無害。反復的拔除行為可能對毛囊造成機械性損傷,引發慢性炎癥或毛囊萎縮,從而影響該部位頭發的正常生長,長期甚至可能導致局部脫發。更重要的是,如果白發的產生與壓力、營養或內分泌等因素有關,拔發行為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科學應對白發,更應關注內在機制而非外在處理。
總結
白發并不只是衰老的象征,它也是我們身體狀態的一面鏡子。遺傳、年齡固然是決定因素,但壓力、生活方式和環境暴露也可能在悄然間加速色素的流失。與其拔掉白發,不如關注背后的信號。學會科學減壓、合理作息、均衡飲食,或許我們無法阻止時間的腳步,但可以在科學的理解中,與白發和平共處,活得更健康、更從容。
參考文獻:
[1] Kataria, Suraj,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morphology and genetics of scalp and facial hair characteristics for phenotype prediction." Science & Justice 63.1 (2023): 135-148.
[2] Ito, Shosuke, and Kazumasa Wakamatsu. "Diversity of human hair pigmentation as studied by chemical analysis of eumelanin and pheomelanin."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25.12 (2011): 1369-1380.
[3] Zhang, Bing, et al. "Hyperactivation of sympathetic nerves drives depletion of melanocyte stem cells." Nature 577.7792 (2020): 676-681.
[4] Rosenberg, Ayelet M., et al. "Quantitative mapping of human hair greying and reversal in relation to life stress." Elife 10 (2021): e67437.
[5] Kumar, Anagha Bangalore, Huma Shamim, and Umashankar Nagaraju. "Premature graying of hair: review with upd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ichology 10.5 (2018): 198-203.
作者:Denovo科普團隊(楊超 博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會會員)
審核:趙寶鋒博士 遼寧生命科學學會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