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注意過,有些人能在毫不借助手的情況下,讓自己的耳朵輕微地抖動、上揚或后縮?這個看起來像是特異功能的小動作,其實并不罕見。據估計,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具備動耳朵的能力,而剩下的大多數人——可能包括你自己——則只能靜靜地看著別人表演。
有的人耳朵會動(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在朋友聚會或者孩子之間,這項技能常被當作一種絕技,引來一陣好奇。然而,對于科學家來說,這并不只是一個趣味現象,它背后隱藏著人體解剖、神經控制乃至進化歷史的種種奧秘。我們為什么會長有耳朵肌肉?為什么大多數人無法控制它們?而那些能夠動耳朵的人,究竟是天賦異稟,還是后天習得?
耳朵肌肉每個人都有,但未必都會用
盡管大多數人無法主動動耳朵,但我們其實都擁有這項“技能”的基礎構件——三塊耳廓肌。這三塊肌肉分別是:
前耳肌:能讓耳朵向前輕微移動;
上耳肌:可使耳朵微微上提;
后耳肌:使耳朵向后擺動。
耳廓連接的肌肉(圖片來源:Wikipedia)
這些肌肉將外耳也就是耳廓連接到顱骨和頭皮,為耳朵的活動提供了可能。對于某些人來說,這些肌肉能夠自如地協調工作,使耳朵向不同方向輕微擺動;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些肌肉雖然存在,卻幾乎處于失聯狀態——大腦并沒有形成對其的直接有意識控制。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些耳朵肌肉其實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演化殘跡。在許多動物身上,尤其是貓、狗、馬等哺乳動物,耳朵能夠快速、精準地轉動,以偵測周圍聲源,幫助捕食或避險,是生存中極為重要的感官工具。但在人類的演化過程中,隨著直立行走和視覺主導感知系統的發展,我們逐漸不再依賴耳朵的活動來定位聲音,耳廓肌的使用頻率也隨之下降。久而久之,這些肌肉在功能上逐漸退化,變得似乎無用處。
貓、狗、馬等耳朵能夠快速轉動(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耳朵會動不是遺傳那么簡單
許多人以為,能不能動耳朵是一種“遺傳天賦”——就像是否能卷舌或打響指一樣,天生會就是會,不會就無從改變。事實卻沒這么簡單。
早在1949年,美國科學家就曾對24名能動耳朵的人進行追蹤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大多數參與者父母至少有一位也具備這一技能,但其中仍有5人是“首代耳朵活動者”——他們的父母都無法動耳朵。這說明耳朵能動并不完全遵循我們熟知的孟德爾遺傳規律,即顯性遺傳不一定能穩定傳代。如果只是簡單的顯性遺傳,這項能力在人群中應當更常見。
現代研究認為,這一現象更可能涉及復雜的基因表達調控,以及更關鍵的因素——神經通路的可控性。換句話說,決定你能否動耳朵的,不僅僅是基因有沒有賦予你這項功能,還在于你的大腦有沒有“連上這條線”,能否自主調用相關的運動指令。
這種個體差異并不罕見。就像有些人天生能獨立動動眉毛,有些人能雙手反轉抱拳,這些看似“特殊功能”的本質,往往都源于一個深層的問題:你是否能有意識地控制那些被大多數人忽略的肌肉或動作路徑。
如何訓練讓自己耳朵動起來
雖然大多數人天生無法控制耳朵肌肉,但這并不代表我們毫無機會。神經科學家指出,借助練習,有望通過神經可塑性逐步激活這條沉睡的控制路徑。前面提到過,人類耳朵的運動主要依賴三塊肌肉:前耳肌、上耳肌和后耳肌,這些肌肉并不缺失,而是長久未被大腦主動調用,需要重新“建立連接”。
可以嘗試練習讓自己耳朵動起來(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最開始不妨從面部肌肉開始,嘗試單獨抬眉、快速轉動眼球、用力咧嘴微笑或做出夸張的面部表情,這些動作可能間接牽動耳部周圍的神經群,讓你開始感知耳朵區域的位置。隨后可以借助鏡子,觀察是否有微小變化,或佩戴眼鏡,觀察鏡腿是否隨耳朵微動而發生位移。
建議聚焦于某一個方向或一側耳朵,哪怕是最輕微的動靜,也值得記錄和重復。隨著練習逐漸深入,你可以嘗試協同調動不同方向的肌肉,逐步實現更流暢的耳部運動。
總結
耳朵會不會動,也許就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能力,但它卻是我們身體里一個有趣的部分。三塊小小的耳廓肌,連接著人類與動物世界的共同祖先,也連接著大腦與身體之間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神經通路。有的人天生就能動耳朵,有的人則要靠練習慢慢找回這項的本領。
參考文獻:
[1] Code, Chris. "Asymmetries in ear movements and eyebrow raising in men and women and right-and left-hander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0.3_suppl (1995): 1147-1154.
[2] Maller, Jerome J. "Neuroplasticity in normal and brain injured patients: Potential relevance of ear wiggling locus of control and cortical projections." Medical Hypotheses 83.6 (2014): 838-843.
[3] Strauss, Daniel J., et al. "Vestigial auriculomotor activity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of auditory attention in humans." Elife 9 (2020): e54536.
[4] Linder, L. "The ability to move the ears." Hereditas 35 (1949): 620-621.
作者:Denovo科普團隊(楊超 博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會會員)
審核:趙寶鋒博士 遼寧生命科學學會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