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經常刷社交媒體,或許早已見過一種酷似科幻電影道具的發光面具——整張臉被籠罩在紅光、藍光、甚至五彩光的面罩下,戴著它自拍的人仿佛正在做一場炫酷的護膚。這就是近年來流行的LED面膜,據說可以美白、祛痘、抗老、淡紋,甚至激活膠原再生?

紅光的LED面膜(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這聽起來似乎太好了,不免讓人懷疑:這真的靠譜嗎?它的科學依據從哪來?我們是否只是買了一塊帶燈的塑料板?

光療在60年前就被發現

這項技術的原始靈感,竟然來自航天醫學。早在1960年代,匈牙利醫生Endre Mester在嘗試用低功率激光研究腫瘤時,意外發現紅光照射竟然能刺激小鼠的毛發生長和傷口愈合。這一偶然發現被稱為低能量光療,為后來的醫學光療打下了基礎。

紅光照射竟然能刺激小鼠的毛發生長示意圖(源:作者使用AI生成)

到了1990年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研究如何提升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組織修復能力時,也將紅光療法納入探索范疇。他們發現,特定波長的紅光可激活細胞的線粒體,加速細胞代謝與組織再生,這在無重力狀態下的傷口愈合中尤為重要。

于是,這項原本用于醫療修復和臨床創傷治療的技術,逐漸發展成今天走入消費級市場的LED面膜和美容大排燈。你在家敷面膜時發出的那一道藍光,曾在手術室與太空站中發揮療效。

不同顏色的光,如何作用于皮膚

LED面膜的核心原理并非“燈一亮,皮膚就變好”這么簡單,而是一種叫做光生物調節的生物學機制。它是利用特定波長的低能量LED光線,激活皮膚細胞中的感光分子,這些反應包括細胞能量分子ATP的增加、一氧化氮(NO)的釋放、活性氧(ROS)的適量產生等,這些因子共同作用,可以調節細胞代謝、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和減輕炎癥。

不同波長的LED光線作用深度不同,影響的生理路徑也各有特點。其中,波長為400–500納米的藍光主要作用在皮膚表層,具有顯著的抗菌和抗炎功能。研究發現,痤瘡丙酸桿菌代謝中產生的大量內源性卟啉,吸收一定波長的藍光后被激活為高能量的不穩定卟啉,藍光能夠被痤瘡丙酸桿菌分泌的卟啉類物質吸收,進而釋放出具有殺菌作用的氧,從而破壞細菌膜結構,殺死細菌,緩解痤瘡炎癥。2021年的一項系統綜述匯總了8項隨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每次照射8至20分鐘、每周2次、持續4周的藍光療法,能夠使炎性痤瘡減少約60%至77%,對非炎性粉刺的效果則相對較弱。但要注意的是,痤瘡是毛囊皮脂腺單位慢性炎癥性疾病,發病機制仍未完全闡明。遺傳、雄激素誘導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痤瘡丙酸桿菌繁殖、炎癥和免疫反應等因素都可能與之相關。藍光治療痤瘡雖見效快,但并不能根治痤瘡粉刺,還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日常護理和清潔。

藍光LED面膜具有有顯著的抗菌和抗炎功能(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相較之下,波長為620–700納米的紅光則具有更強的穿透力,能夠深入真皮層,主要用于刺激膠原蛋白生成、減少皺紋、提高皮膚彈性等抗老方向的應用。在一項以660納米紅光為主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在人體重建皮膚模型上發現,紅光照射11次后,I型前膠原合成水平上升了31%,而分解膠原的金屬蛋白酶MMP-1則下降了18%。在臨床試驗中,87%的參與者在接受連續12次紅光治療后,其皺紋嚴重度評分下降,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此外,紅光還可以通過刺激一氧化氮的釋放來擴張血管、改善血流,這種效應也有助于修復色沉與創傷。

此外,一些高端設備還會使用波長為700–850納米的近紅外光,這種波長更長的光線可以深入皮下組織,促進微循環與深層修復,常用于術后護理或糖尿病血管病等醫學應用領域。雖然家用面膜很少配備這一波段,但在醫療大排燈設備中較為常見,其主要作用機制與紅光相似,但作用更深,修復力更強。

LED面膜到底值不值得買?怎么用才有效?

很多人看到

LED面膜的介紹后,都會有一個疑問:真的有用嗎?答案是——可能有用,但效果因人而異,也要看你怎么用。

首先要明確一點,家用LED面膜的光強通常比專業醫療設備低很多。這意味著它的作用更溫和、見效更慢。但如果你堅持使用、方法正確,它確實可能幫助改善痘痘、細紋或膚色不均等問題。

正確使用LED面膜(圖片來源:作者使用AI生成)

研究建議,每次使用10到20分鐘,每周使用3到5次,堅持幾周才能看到初步變化。最好在洗臉后、護膚品前使用,這樣光線能更好地接觸皮膚。用完之后再涂抹精華、面霜,有助于鞏固效果。不過,要注意以下幾點:

別迷信:LED面膜不是“萬能燈”,更不能替代醫生治療嚴重皮膚問題;

挑選正規產品:選擇有NMPA、FDA或CE認證的品牌,確保波長和安全性達標;目前市面上流通的LED面膜有的執行的是醫療器械監管標準,有的僅作為護膚品執行化妝品管理,若想達到改善皮膚問題(如痤瘡、抗衰老),則需選購NMPA第二類醫療器械、FDA Class Ⅱ或者CE Ⅱa& Ⅱb認證產品。

注意禁忌人群:如果你有光敏感、紅斑狼瘡,最好別用;

保護眼睛:有些LED光對眼睛有刺激,建議選擇帶眼罩設計的面膜。

風險提示:當LED燈珠的藍光波長范圍控制不精準時,所發射藍光可能會含有部分紫外光,導致出現皮膚反黑;另外,有研究表明長期藍光尤其時夜間藍光會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對人體的晝夜節律、神經遞質分泌等產生潛在影響,因此注意長期使用風險。

總結

LED光療確實有著明確的生物學機制和一定的科學支撐,不同波長的光線各司其職,針對不同的皮膚問題發揮作用。藍光更適合祛痘控炎,紅光用于抗衰淡紋,近紅外光用于深層修復。但需要明確的是,這種治療并非立竿見影,療效受到波長、照射時間、頻率、能量強度及個體差異等多重因素影響。簡單來說,它是一種安全性高但“慢熱型”的輔助治療工具,而非萬能的“護膚神器”。

參考文獻:[1] Mester, Andrew, and Adam Mester. "The history of photobiomodulation: Endre Mester (1903–1984)." Photomedicine and laser surgery 35.8 (2017): 393-394.

[2] Dompe, Claudia, et al. "Photobiomodulation—underlying mechanism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9.6 (2020): 1724.

[3] Diogo, Mara Lúcia Gon?alves, et al. "Effect of blue light on acne vulgaris: a systematic review." Sensors 21.20 (2021): 6943.

[4] Pei, Susan, et al. "Light-based therapies in acne treatment." Indian dermatology online journal 6.3 (2015): 145-157.

[5] Barolet, Augustin C., et al. "Low-intensity visible and near-infrared light-induced cell signaling pathways in the ski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Photobiomodulation, Photomedicine, and Laser Surgery 41.4 (2023): 147-166.

[6] Barolet, A. C., I. V. Litvinov, and D. Barolet. "Light-induced nitric oxide release in the skin beyond UVA and blue light: red & near-infrared wavelengths." Nitric Oxide 117 (2021): 16-25.

[7] Barolet, Daniel, et al. "Regulation of skin collagen metabolism in vitro using a pulsed 660 nm LED light source: clinical correlation with a single-blinded study."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29.12 (2009): 2751-2759.

[8] Keszler, Agnes, et al. "Red/near infrared light stimulates release of an endothelium dependent vasodilator and rescues vascular dysfunction in a diabetes model."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113 (2017): 157-164.

作者:Denovo科普團隊(楊超 博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青年科技創新研究會會員)

審核:邵文亞博士 福建醫科大學副教授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