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陳麗霞指出,孩子“坐沒坐相”、“高低肩”、“駝背”有可能是脊柱側彎的表現,也可能是不良姿勢習慣導致。
《柳葉刀—兒童青少年健康》研究顯示,全球10-18歲青少年脊柱側彎患病率接近5%。在我國部分地區篩查數據中,這一比例甚至更高。
健康隱患,脊柱側彎不止是體態問題
脊柱側彎已成為與肥胖、近視并列的兒童青少年健康三大問題。然而,其危害遠未被充分認識。廣東省中醫院脊柱微創科主任蘇國義解釋:“脊柱側彎不是簡單的‘站歪了’或姿勢不良,而是脊柱本身結構發生了異常旋轉和側向彎曲”。
隨著彎曲進展,脊柱旋轉會擠壓胸腔,導致心肺發育受限——患者運動時出現氣短、心慌,甚至靜止休息時也感到呼吸困難。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會對孩子的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導致肩背部不對稱、胸廓畸形等,嚴重影響學習、工作和生活以及心理健康。
家庭初篩,兩種方法及早發現異常
早期發現對脊柱側彎的干預效果至關重要。陳麗霞醫生教給家長兩種在家初步判斷的方法:
觀察法:讓孩子脫去上衣,自然站立。從背后觀察雙肩是否等高,兩側肩胛骨最下端是否在同一水平線上,雙側腰部皮膚褶皺是否對稱。
彎腰試驗:讓孩子雙腳并攏,緩慢向前彎腰至90度,家長從后方觀察孩子背部是否對稱平坦、是否有一側隆起,即“剃刀背”現象。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姿勢出現任何一項異常,建議盡快到脊柱專科門診就醫,拍攝脊柱全長X光片”。
認知誤區,“長大自然好”觀念誤人
“輕度的脊柱側彎長大了自然就好了,不用治”是常見的錯誤觀念。陳麗霞醫生明確表示:“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輕度脊柱側彎不一定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好轉,若不干預,可能隨年齡增長或骨骼發育加重”。
脊柱側彎治療有明確的窗口期。陳麗霞指出:“治療的窗口期,一般來講,女孩在10-13歲,男孩在12-15歲。這個階段生長發育非常快,柔韌性也還好,骨骺端沒有閉合,這時通過有效干預,會改善脊柱側彎的角度。錯過這個窗口期,治療難度會增加”。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骨科副主任劉桂華補充:“女孩在月經來潮前后一年,男孩在12歲到16歲之間,治療效果通常較好”。
針對不同程度的脊柱側彎,治療方案也不同:
20度內:可采取脊柱側彎特定性訓練
20-40度:需佩戴定制的支具并結合特定性訓練
超過40度:則需要考慮手術矯正
日常習慣,那些讓孩子脊柱“跑偏”的動作
導致脊柱側彎的因素復雜,但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成為重要誘因。蘇國義主任分析:“長時間低頭看電子產品、單肩背重書包、歪坐或趴睡,都會破壞脊柱平衡”。
劉桂華醫生在門診中發現,許多孩子有這些不良姿勢:“喜歡葛優躺,躺著看書、看手機、玩電子產品;課桌椅不合適,趴著寫字、趴著午睡;喜歡翹著二郎腿”。這些動作都會影響脊柱正常發育。
10-15歲是脊柱側彎的高發期。劉桂華解釋:“在這個階段,青少年身高處于快速增長期,單邊受力,很容易造成脊柱不均衡發育”。
書包的選擇和背負方式對脊柱健康影響顯著。專家建議選用雙肩包,背帶寬度不少于4厘米,書包重量不宜過重,建議不超過體重的10%。
對于已經出現輕度側彎的青少年,暑期是干預黃金期。武漢市中心醫院康復治療師李晶瑩解釋:“這個階段孩子時間充裕,能夠規律地接受治療,而且他們的骨骼尚未完全定型,通過專業干預,改善效果會更加明顯”。
脊柱側彎早期信號往往隱匿,孩子可能只是出現“高低肩”、“剃刀背”或“腰線不對稱”。這些變化常被誤認為“姿勢習慣差”,等到明顯畸形才就醫時,往往錯過黃金干預期。
來源: 醫學前沿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