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德(公元1887-1943),字靜恬,河南汝州人,自幼慕道,有出世之心。然因侍養父母,不能出家遠游, 以經營錢莊為業,娶妻生子。雙親去世后將錢莊權與妻子,至嵩山拜中岳宮范教成道長為師,成為全真龍門派第十八代弟子。不久,侯永德謹遵師命云游四方,至南陽玄妙觀受戒。受戒后南下參訪武漢四大叢林,至上海白云觀、北京白云觀任司帳。再與道友高虎臣等云游至千山、醫巫閭山、沈陽太清宮掛單,執務寮房客堂三四年。復入上海白云觀,見道友不同于往昔,于民國四年長住武漢長春觀,任知客兼化主達八年。民國十二年(1923)長春觀監院陳宇定因年邁而退座,侯永德執事嚴謹,被公推為監院。
(侯永德)
侯永德住持長春觀對外交往,經歷過晚清民國的變革,視野開闊,革新思想,對傳統宗教所遭遇的困境深有體會。在上任后進一步加強了與軍政商各界人士的交往,為長春觀的發展做出極大貢獻。侯永德交往的軍政要員與社會名流、工商界(民眾樂園、協記德生義、曹祥泰、泰昌祥、裕華紗廠、葉開泰藥堂、福盛謙茶號等)賢達;交友眾多,有蕭耀南、夏斗寅、何佩瑢、賀衡夫、徐榮廷、蔡輔卿、蕭禹虔、劉宗三、葉鳳池、劉維楨、項竹坪、沈文田,龐龍翔,計國楨等,均是武漢三鎮有影響的人物。這些軍政要員、社會賢達,或是長春觀的大施主,或是通過各種途徑給長春觀以支持。武昌史載,何佩瑢“知長春觀先農、神祇二壇之古,每朔望必臨以二壇三殿如常……迨經營告蒧,又時在觀指導永德,提點之不逮,有學識,為群倫師資焉”。上述工商界和社會名流,多是熱心于慈善的人物,他們的捐助給長春觀以經濟上的幫助,并以在當地社會的聲名擴大了長春觀的影響力。除結交重要人物外,侯永德還通過道教經懺儀式服務獲得了廣大信眾支持。經懺,又稱齋醮、法事,民間叫做做道場,是道教主要的宗教活動,也是叢林重要的集資方式之一。經懺由武漢三鎮富商名紳出資,一般內容為祈雨祈福、超度陣亡將士、超度親屬等。
長春觀是道教有名的“經懺叢林”, 以經懺聞名天下,后來著名的高道、經懺名家王世南、喇萬慧、韓高超以及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道長等都曾在此治學修道。2016年丙申年,長春觀在吳誠真方丈的帶領下重開三壇大戒,這是自1925年后傳戒后的首次盛況。
侯永德十分注意道教儀式,結識了武漢許多聞人,漢口工商界巨子賀衡夫就是如此與之相識。賀衡夫曾回憶說:“我認識侯道人大約是在民國十年之譜。在舊時代一部分人迷信敬神不分什么佛教、道教,遇有法事、道場,常被邀去參加禮佛拜道。我便在這樣的場合里認識了侯道人。”此時的侯永德尚在擔任長春觀知客,在任監院后,他在漢上聞人葉鳳池資助下在長春觀興建祈禱世界和平會,常年永為祈禱皇經會,他主持的祈雨儀式給當地民眾留下深刻印象。民國十二年(1923)武漢大旱,督軍蕭耀南在長春觀祈雨,請侯永德主持法事,感應頗速,蕭督軍捐獻兩千大洋用來興建道藏閣。第二年,武漢士族項竹坪又捐助了五千大洋。長春觀有了這兩筆資金,于是將道藏閣修建完成。道藏閣剛完工,侯永德即與武當宮方丈劉嗣授在此開壇傳戒,度戒子四百七十多人,為道教的振興,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民國二十年,湘江發大水,數萬災民從湖南逃亡到武昌,政府在洪山寶通寺和長春觀分別開設粥廠作為接濟,侯監院率全觀道眾,日夜熬粥濟民從事慈善事業。民國二十四年,湖北天門一帶鬧水災,他又協同政府組建慈善團赴天門賑災。民國二十五年,武昌建造環城公路,拆遷周邊墳墓,而蛇山一帶,有很多墓地,那些找不到主人、無人認領的墓地,全部遭到拋棄,一時間白骨累累。侯監院于心不忍,立即發動道眾進行收撿,并與弟子李崇欽帶頭示范,然后購買棺木,將撿來的白骨、遺體另行安葬……這樣的善舉,在侯永德道長擔任監院的三十來年時間里,不勝枚舉,如:開設醫館,為市民義診送藥;一年四季散發救濟物資,光年終賑濟年關的時候就要用掉幾百上千擔糧米;在來城樓內開設平明學校,聘請老師為百多個無錢讀書的小孩教書;收養陜甘荒年時產生孤兒數百人……實在是道門之中難得的大德。
1943年,侯永德在長春觀逝世羽化。
武昌士人濮智詮寫了一首《利濟行》的長詩贊頌他的功德,有“利濟道人”的稱號。
侯永德的一生以利濟蒼生為德行,受到世人的敬仰,但他的功德遠不如此。當年劉嗣授在長春觀傳戒,遇上武漢大旱,糧米緊缺,幸虧漢上信士葉鳳池捐米兩百擔,才讓道眾和戒子們不至于挨餓,讓傳戒得以圓滿完成。有了這個教訓,侯永德便大力開墾農田,將長春觀的千畝荒田變成了良田,為叢林產業的開拓,立下了巨大的功勞。而自那之后,由于有了千畝田產的支撐,長春觀年年有余,才得以開展施舍茶湯、送醫送藥、救濟貧民等等慈善活動,每年散發給貧民災民的糧食,都以千擔計。利濟道人,利而濟之,名不虛傳。
來源: 唐清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