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之時,人體內陽氣也相對充沛,此時進行灸療可起到溫通經絡、祛寒除濕、補虛助陽的作用;在三伏天通過溫補手段調理冬季易發作的虛寒性疾病,此謂之“冬病夏治”,而慢性鼻炎(尤其是遇寒加重的類型)則是“冬病夏治”病種之一。

近年來慢性鼻炎的患病率正在不斷上升,已成為主要的呼吸系統疾患,據《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24》記載:我國慢性鼻炎的患病率已超過20%,其中過敏性鼻炎占比超過60%,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中醫科范瑜潔副主任醫師介紹,在中醫理論中,慢性鼻炎可歸屬于“咳嗽”“鼻鼽”等疾病范疇,主要表現為陣發性突發噴嚏、清涕、鼻塞和鼻癢,可伴有流眼淚、眼癢等,查體常見有鼻腔黏膜水腫、蒼白,鼻內水樣分泌物,而完善過敏原檢測可發現患者可能對塵螨、花粉、動物皮毛等常見物質過敏。那么,針對慢性鼻炎患者,我們可以采取哪些中醫治療手段呢?

一、雷火灸

雷火灸是懸灸的延伸,包括十余種中藥,如防風、青蒿、田七、艾葉、蒼耳子等,其藥力迅猛、火力強勝,可通過經脈運行周身,可起到溫通經絡、調節氣血、散寒除滯、宣通鼻竅等功效。

據患者癥狀我們可選取不同穴位來進行治療,常用穴位有印堂、睛明、迎香、合谷、大椎、肺俞等,每次可選取3-4個穴位交替。常見治療手法如下:

①從大椎至肺俞上下灸10次后用手點按1次,共灸50次,來回1次為1秒左右;

②從印堂至雙側的迎香穴做“八”字斜行懸灸,操作步驟同上;

③用 S 型灸整個前額部共計50次;

④用雀啄法灸印堂、睛明、迎香,每穴30次,每10 次后用手點按1次;

⑤用雀啄法灸雙側合谷穴30次,每10次后用手點按1次。

一次完整的治療時間約20 分鐘。治療過程中我們需及時詢問患者局部皮膚熱感,及時處理艾灰,注意防火、避免燙傷。

同時,我們需注意以下人群需謹慎使用雷火灸:有不明原因出血性疾病患者、高熱患者、高血壓發作期患者、孕婦、糖尿病患者、對煙霧過敏者、情緒激動或患有精神疾病而無法配合者等。

二、耳穴療法

耳穴療法是中醫適宜技術之一,《靈樞.口問》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手足三陰三陽之脈皆入耳中,人體的耳部與身體的經脈及臟腑關聯密切,通過耳穴療法,刺激耳部相應穴位,可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宣通鼻竅的作用。

針對于慢性鼻炎患者,取穴常有:神門、內鼻、外鼻、風溪、肺、脾、腎上腺、皮質下、腎等,根據患者耐受情況,調整刺激強度,每日自行按壓3~5次,每次每穴按壓約2 分鐘左右。每3-5天更換1次,左右耳交替貼壓。

雷火灸聯合耳穴壓豆治療慢性鼻炎,療效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鼻塞、鼻癢、清涕、噴嚏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簡便安全,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中醫科 周衛英 劉雅潔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