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頻截圖

近期,一些電商平臺上出現大量“紫外燈檢測筆”“藍光農殘神器”,聲稱“用紫外燈筆照射蔬菜水果,若出現藍色熒光即為農藥殘留超標”的說法,引發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的擔憂。對此,專家表示,這一說法缺乏科學依據,消費者需理性看待農產品安全問題。

熒光與農藥殘留無必然關聯

“用紫外燈筆照射出藍色熒光就判定有農藥殘留,這種說法缺乏科學依據。”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蒙表示,大多數農藥本身不具備熒光特性,普通紫外燈照射下基本不會發光。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金茂俊進一步解釋,很多含有苯環或雜環等芳香環結構的物質,在紫外光照射下會產生熒光,其中藍色熒光主要指發射波長在400-500納米之間的熒光。部分農藥會產生熒光,但蔬菜水果中含有的阿魏酸、香豆素衍生物、黃酮類、葉綠素等天然成分,同樣也會產生熒光。

此外,王蒙指出,蔬菜水果的熒光物質多少與其新鮮程度相關,越新鮮的果蔬,熒光物質越少,儲存時間越長,熒光越明顯,這是植物自身的熒光反應。

兩種快速檢測方法更為實用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如何簡單、快速地判斷蔬菜水果是否存在農藥殘留超標問題?專家介紹,實驗室的定量檢測成本昂貴,不適合普通消費者,另外有兩種快速檢測方法更為實用。

一種是膠體金試紙條,檢測時間僅需10-15分鐘,適用于大部分農藥殘留檢測。另一種是酶抑制法,也稱速測卡法,檢測時間需要10分鐘左右,主要針對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適用的農藥種類相對有限。上述兩種方法所使用的檢測工具,普通消費者均可在市場上買到,且能居家自行操作。

據了解,我國在農產品快速檢測方面有著長期的技術積累。2001年,農業農村部就頒布了第一個快速檢測行業標準。近年來,膠體金-免疫層析法等技術得到較大普及,為消費者快速檢測農藥殘留提供了更多便利。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