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騰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宿州醫院

審核:曹杰 安徽醫科大學附屬宿州醫院 主任醫師

近期,大家的朋友圈、微信群可能被一個聽起來陌生、讀起來拗口的病名“基孔肯雅熱”刷屏了。

這名字怎么這么難念?它憑什么刷屏?

原來,這一切的“幕后推手”還是蚊子!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個“拗口病”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科學防控。

什么是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名字源于非洲斯瓦希里語“Chikungunya”,意為“彎腰曲背”——形象描繪了患者因劇烈關節痛被迫彎腰的樣子。它不會像感冒那樣通過空氣傳播,也不會在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染。

病毒的傳播“幫兇”是我們熟悉的白紋伊蚊(花蚊子)和埃及伊蚊。這兩種蚊子在日出后和日落前活動頻繁(尤其是上午7~9點,下午4~6點)。當蚊子叮咬了感染病毒的人,病毒會在其體內繁殖,經過8~10天,這只蚊子就變成了“移動病毒庫”。它再叮咬健康人時,病毒就會隨唾液進入人體,引發感染。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基孔肯雅熱的高危人群與有典型癥狀哪些?

1.易感人群:所有年齡人群均易感。

2.高危人群:新生兒、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并發癥。

3.典型癥狀“三件套”:

高熱:常突然升至39℃以上,持續1~7天,部分患者發熱過程呈“雙峰熱”(退熱1~2天后再次發熱)。

關節劇痛:超過80%的患者會出現腕、踝、指/趾等小關節劇烈疼痛,呈游走性,壓痛明顯,常導致活動受限。疼痛可持續數周甚至數月、數年。

皮疹:多在發病第2~5天出現,為紅色斑丘疹或紫癜,常見于四肢、軀干,通常3~5天消退。

4.伴隨癥狀:頭痛、肌肉痛、惡心、結膜充血等。

如何診斷基孔肯雅熱?

1.流行病學史:發病前2周內曾在已知的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居住或旅行。

2.實驗室檢測:

發病早期(1~7天內):檢測血清中基孔肯雅病毒RNA(核酸檢測)可確診。

發病中后期:檢測血清特異性IgM抗體或IgG抗體滴度顯著升高可確診。

基孔肯雅熱治療方法有哪些?

目前沒有特效抗病毒藥物,也沒有預防疫苗。該病屬于自限性疾病,多數患者預后良好,但部分患者關節痛可能遷延。治療以對癥支持為主:

退熱止痛:高熱時可采用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或服用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解熱鎮痛藥。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緩解關節痛:急性期注意休息,避免關節過度活動。疼痛劇烈或持續可遵醫囑使用鎮痛藥。

重癥護理:出現嚴重并發癥(如神經系統受累、心肌炎等)的患者需住院治療,密切監測,支持治療。

遠離基孔肯雅熱!有效的預防措施:“一清二滅三防”

預防的關鍵就是切斷蚊媒傳播鏈!

一清:清積水,斷蚊子“老巢”!

蚊子幼蟲(孑孓)必須在水里生長。清除積水,就是端掉它們的“老窩”!重點排查:房前屋后、花園、陽臺、天臺、水池、樹洞、綠化帶。及時清理:廢棄容器、花盆托盤、水生植物容器、輪胎、雜物、塑料垃圾、竹筒等所有可能積水容器(“翻盆倒罐”)。

二滅:滅成蚊,減少“殺手”數量!

光清積水還不夠,已經飛出來的成蚊也要消滅。

物理滅蚊:使用電蚊拍、滅蚊燈。

化學滅蚊(科學使用):選用市售有合格證號的家用衛生殺蟲劑,如蚊香、電熱蚊香液、殺蟲氣霧劑等(注意通風和安全)。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三防:防叮咬,筑起個人防護墻!

這是保護自己和家人最直接的防線:

1.居家防護:安裝紗門紗窗;睡覺使用蚊帳(尤其保護嬰幼兒和老人)。

2.外出防護(尤其清晨/傍晚):

盡量穿淺色長袖衣褲。

避免穿涼鞋、拖鞋,選擇能遮蓋腳部的鞋子。

在裸露皮膚及衣物上按說明使用含有效驅蚊成分(如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伊默寧)的驅蚊劑。

3.避開高危地點與時段:盡量避免在蚊子活動高峰時段(日出后1~2小時和日落前2~3小時)在樹蔭、草叢、涼亭、垃圾站等積水或陰暗潮濕處長時間逗留。

重要提示!

如出現發熱、關節劇痛、皮疹:立即就醫!

主動告知醫生:近期是否有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旅居史?有無蚊蟲叮咬史?(這對快速診斷至關重要!)

確診后:務必配合防蚊隔離(防止被蚊子叮咬后再傳播他人)。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夏季是蟲媒傳染病高發季。了解疾病知識,做好科學預防,是保護健康的關鍵。積極行動起來,遠離蚊蟲叮咬,預防蟲媒病,度過健康安心的夏天!

參考文獻

[1]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基孔肯雅熱診療方案(2025年版)[Z]. 2025.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