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四立”之一,標志著孟秋時節正式開始,意味著禾谷成熟、收獲季節的到來。如《歷書》所言:“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 《說文解字》亦解:“秋,禾谷熟也。” 然而,**立秋雖宣告秋季來臨,卻并不等同于酷熱終結。**民間素有“熱在三伏”之說,而“秋后一伏”恰在其列。因此,初秋時節暑濕之氣尚存,但秋季特有的燥邪已悄然滋長,早晚溫差亦逐漸拉大。置身這暑濕未退、燥意初萌的孟秋之交,如何順應天時調理身心?一起來看看吧!

立秋有三“防”****一、防燥中醫認為,“燥”: 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秋季燥邪當令,肺為嬌臟,與秋季燥氣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許多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往往從秋季開始復發或逐漸加重。“燥則潤之”,預防和治療秋燥多用“潤”法,保護人體津液不喪失。此時,應多喝水,適當吃一些有養陰潤肺功效的食物,如百合、銀耳、蓮子、南瓜等。

**二、****防“散”**秋季養生宜“收”不宜“散”,食酸有助于收斂肺氣,可以適當吃些酸味食物,如橘子、檸檬、石榴、番茄、烏梅、葡萄等應季果蔬。**應盡量少吃蔥、姜、蒜、韭等辛味之品。**中醫認為辛味通肺,可以助長肺氣,如果攝入過多辛味的食物,容易造成肺氣太盛,導致上火、便秘等秋燥癥狀。

三、****防寒立秋后,“秋老虎”尚在,但早晚已可見絲絲涼意。

俗話說,**“立秋一日,水冷三分****”。**立秋過后,隨著天氣逐漸轉涼,在居家環境中尤其是夜間,空調不要開得過低,必要時適當關窗保暖。

此時,不應再過度貪涼,而是應順應“陰津內蓄,陽氣內收”的需要,在氣溫較低時著薄衣以御寒涼**。日常應避免空調或電扇冷風直吹脖子、后背和腳部,這些血管豐富的部位應注意保暖與保護。**

**立秋有五“養”**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秋主收,萬物收斂,陽氣漸斂而熱氣逐漸向地下滲透,為由熱轉涼、由陽盛轉向陰生之時。

此時養生要開始注重養陰,以“收斂”為原則,讓身體適應即將到來的秋之氣。

**一、**精神調養《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三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秋內應于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

所以立秋后,**精神調養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二、****起居調養秋天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符合“春捂秋凍”,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三、****飲食調養立秋后飲食應以**“減辛增酸”**為原則,以收斂肺氣。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能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胡椒粉等辛味之品,適當進食酸味果蔬,如烏梅、山楂、橄欖、葡萄、蘋果、柚子、石榴等酸性食物,能收斂肺氣、保養肝臟。

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還應滋陰潤肺。《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

中醫認為,肺與秋季相應,立秋之后,天氣就變得干燥,而天氣干燥容易傷肺,肺氣虛則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一般來說,秋季養肺,還可多食蓮藕、百合、杏仁、荸薺、蜂蜜、甘蔗、土豆、蘿卜、山藥、扁豆、枸杞、銀耳、木耳、豬肉、鴨肉、柚子等潤燥養陰之品。

四、****運動調養秋季時節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干擾陽氣的收斂,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比如慢跑、太極、八段錦、快走、瑜伽等,保持適時有度、循序漸進地進行。

另外,運動后**不適宜喝冷水或冰水****、**冰凍飲料,建議休息片刻待身體涼快后再喝溫熱水,否則容易脾胃受損。

**五、**按摩養生

介紹一種簡單易行、保肺強身的按摩養生功法****——呬字導引功。

**做法:**身體正坐,上下門牙對齊,留有狹縫,舌尖輕抵下齒,氣從齒間呼出體外,口中輕吐“呬(發音同絲)”字音。與此同時,以兩手撐地,彎曲背脊,蜷縮身體,再兩手向上伸舉三下,也可以兩手握拳反向捶打背部,左右依次從下往上捶擊各三下,最后閉目咽口水、上下牙齒相叩,收功。

功效:“呬”字訣與肺相應,**口吐“呬”字具有泄出肺之濁氣,鍛煉呼吸功能,促進氣血在肺內的充分融合,以及與氣體交換等作用。**同時,活動肩背胸部,增加肺活量,此功法只要勤加練習,長久堅持,就能起到養肺的成效。

來源: 人民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