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氣未消,立秋已悄然叩門。雖名“立秋”,卻非真正入秋,“秋老虎”余威猶存,不容小覷。而天地陽氣已悄然轉向“收”的狀態,燥氣漸生——這正是“養收”的時節。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針灸推拿科朱偉主任強調:立秋是夏秋轉換的關鍵節點,此時人體(尤其呼吸系統、脾胃和關節)面臨顯著挑戰,這份立秋養生指南,助您順應天時,安穩度秋。

立秋時節,身體面臨四大挑戰

**1. 呼吸道困擾高發:**秋氣通于肺,燥邪當令。咽喉干痛、鼻干易出血、干咳少痰、皮膚干燥瘙癢等問題開始顯現,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也易在此時波動。

**2. 胃腸功能易紊亂:**暑濕未完全消退,貪涼飲冷易傷脾胃,導致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等胃腸不適。

3. 關節舊疾需警惕:“一場秋雨一場寒”,早晚溫差加大,風寒濕邪易侵襲,頸肩腰腿痛等關節問題易復發或加重。

4. 情緒波動:“悲秋”情緒易生,尤其敏感人群可能出現情緒低落、疲乏感。

中醫針灸推拿,助您安穩度秋

針對立秋時節的健康挑戰,針灸推拿科提供多種特色療法,助您有效應對:

1. 潤燥養肺,守衛呼吸

**推拿穴位:**每日晨起可按揉列缺穴(手腕內側,腕橫紋上1.5寸)、魚際穴(手掌外側,第一掌骨中點)、迎香穴(鼻翼兩側),可宣肺潤燥、通利鼻竅。

**艾灸/溫針灸:**溫和灸肺俞穴(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膏肓穴(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能溫肺散寒、益氣固表。

**拔罐:**背部膀胱經走罐,尤以肺俞區域為主,可助宣發肺氣。

2. 健脾和胃,固護后天之本

**推拿/點穴:**常按揉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橫指)、中脘穴(肚臍上4寸)、天樞穴(肚臍旁開2寸),能調理脾胃氣機。

**艾灸:**溫和灸神闕穴(肚臍)、關元穴(肚臍下3寸),溫補脾腎陽氣,增強運化能力。

3. 通絡防痹,護佑關節

**推拿理筋:**針對頸肩、腰背、關節等易勞損部位進行專業推拿,松解肌肉,促進氣血運行。

**溫針灸/艾灸:**對命門穴(后腰正中線第二腰椎下)、腎俞穴命門旁開1.5寸)及阿是穴(疼痛點)施灸,溫經通絡,驅散寒濕。

**拔罐/刮痧:**在疼痛部位及周圍操作,祛除局部風寒濕邪,緩解疼痛僵硬。

4. 舒暢情志,安神定志

**頭面部推拿/穴位按摩:**輕柔按揉太陽穴、百會穴(頭頂正中)、印堂穴(兩眉間中點)、神門穴手腕內側,腕橫紋尺側端凹陷處),舒緩緊張,寧心安神。

**耳穴壓豆:**刺激耳部“神門”“心”“皮質下”等區域調節神經功能,穩定情緒。

日常調護小貼士

**1. 起居:**早臥早起,收斂神氣。早晚及時添衣,尤其護好頸背、肚臍、腳踝等易受寒部位。

2. 飲食:“少辛增酸”。多吃梨、百合、銀耳、蓮藕、芝麻、蜂蜜等柔潤之品,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散燥熱之物。推薦雪梨銀耳羹、百合蓮子粥等。

**3. 運動:**選擇平緩項目,如太極拳、八段錦、散步等,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大汗耗氣。

**4. 情志:**保持內心寧靜,收斂神氣,可多登高望遠,開闊心胸,疏解“悲秋”情緒。

專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針灸推拿科朱偉主任提醒,中醫養生講究“辨證論治”,不同體質(如陰虛、陽虛、濕熱等)及具體癥狀差異顯著。若您有較明顯不適或體質特殊,建議及時咨詢專業中醫師或針灸推拿科醫生,以便制定個性化的調理方案。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針灸推拿科 徐灣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針灸推拿科 徐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