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產物,也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千百年來在指導中國人的生產生活實踐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即日起,科普中國聯合中國氣象學會推出“節氣科普”系列原創內容,帶您盡攬華夏智慧之美。
盛夏過,又立秋。作為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卻并非氣象學意義上的入秋。古人有詩云:“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那么,到了立秋,天氣真的會轉為涼爽嗎?
01 立了秋把扇丟:立秋后的氣溫變化
在農歷節氣中,立秋一直被看作是夏秋交替的重要時刻,預示著暑去涼來、秋天將至,萬物從繁茂的生長轉向成熟與收獲。雖然此時 仍處于“三伏天”期間,我國大多數地區的氣溫較高,悶熱的“秋老虎”仍然常見,但天氣變化的大趨勢依然無法阻擋,早晚涼意初顯,降水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立秋常伴隨秋雨而至,這是冷、暖兩股“空氣大軍”激烈交鋒的結果。當勢力較強的冷空氣向溫暖的區域推進時,暖空氣被迫抬升而遇冷凝結成雨。冷空氣本身攜帶的是來自北方高緯度地區的較低溫度,會直接替換或強力擠壓原來占據該地區的暖空氣,導致氣溫出現明顯的、有時甚至是劇烈的下降。
當秋雨浸潤大地,液態的雨水變成看不見的水蒸氣,持續抽取環境熱量,這就是“汽化潛熱”。這使得雨后近地面的氣溫,會在冷空氣帶來的降溫基礎上進一步下降。尤其是在雨停之后,如果天氣轉陰或多云,陽光的加熱作用較弱,風又不大不小,剛好利于蒸發但不至于快速吹干,蒸發制冷的效果就格外好。清代陳文述《夏日雜詩》“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恰到好處地描繪了這一氣象現象。
秋雨過后,云層消散。在晴朗、干燥、微風或無風的夜晚,地面白天吸收的熱量,會以肉眼看不見的長波紅外輻射形式,源源不斷地向寒冷的外太空散失。當天空有云時,這床“被子”能阻擋大部分地面熱量逃逸,起到保溫作用。一旦云層消失,地面熱量毫無遮攔地直接“跑”向太空,散熱速度變得極快。也就難怪秋雨過后的晴朗夜晚,寒意在次日清晨反而更濃。
02 立秋恰逢“史上最熱年”,今年還會持續熱多久?
自7月20日入伏以來,滾滾熱浪接踵而至,全國多地最高溫沖過40℃。7月23日,中國氣象局氣候中心綜合數據顯示,我國已有152個國家級氣象站觀測到超過40℃的高溫。這罕見的高溫使得立秋后的高溫緩解可能會變得愈發緩慢。
這主要是由于此時節副熱帶高壓內部下沉氣流,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和地面輻射,吸熱量仍然大于散熱量,導致天氣依然炎熱。尤其在城市地區,由于 “城市熱島”現象,使得城市地區的氣溫比郊區更高。
03 小結
面對“立秋不立涼”的特殊氣候,飲食調養需遵循“潤燥養肺”原則。建議逐步減少西瓜、冰飲等寒涼食物,增加梨、百合、銀耳等白色食材,緩解秋燥對呼吸道的刺激。起居作息也要逐漸適應“晝熱夜涼”的節奏變化。或許正如《月令七十二候》所言:“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在收斂與綻放之間,人類正在書寫與氣候共生的新篇章。
作者:王元紅 天氣氣候高級工程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氣象學會會員
審核:
陳云峰 中國氣象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正研級高工
吳宇 中國氣象學會科普部 項目主管
策劃:翟國慶 閻冬 史文慧
聯合出品:科普中國×中國氣象學會
本文圖片及封面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