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三個節(jié)氣,其“立”為開始之意,“秋”代表著禾谷成熟。從氣候特點來看,立秋雖意味著秋季來臨,但暑熱并不會立刻消退,此時“秋老虎”仍可能發(fā)威,不過早晚已逐漸出現(xiàn)涼意,晝夜溫差開始增大,且降雨減少,天氣趨向干燥。“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當立秋的腳步悄然來臨,天津市動物園里的動物們,也開啟了屬于它們的“秋日模式”。立秋節(jié)氣標志著秋季的開始,天氣逐漸轉涼,食物資源也有所變化,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天津市動物園的動物會有什么習性變化:

1、覓食行為:一些哺乳動物會增加覓食時間和食量。

2、繁殖行為:許多哺乳動物選擇在秋季繁殖,以確保幼崽在來年春季出生,此時食物資源相對豐富。比如,鹿會在立秋后進入發(fā)情期,雄鹿通過爭斗來爭奪與雌鹿的交配權。

3、活動規(guī)律:隨著氣溫下降,一些哺乳動物的活動時間會有所調整。以熊山的熊為例,之前還在夏日的水池里盡情嬉戲,如今立秋已至,它們的活動變得更有規(guī)律,不再整日泡在水里。

4、遷徙行為:部分具有遷徙習性的哺乳動物,會在立秋后開始準備遷徙。例如,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角馬,會隨著季節(jié)變化和食物資源的分布,向水草豐茂的地區(qū)遷徙。

5、換毛行為:為了適應氣溫變化,哺乳動物會開始更換毛發(fā)。它們會褪去夏季的短毛,長出更厚、更密的冬季毛發(fā)。熊類和貓科動物在立秋后也會有明顯的換毛現(xiàn)象。

1、遷徙行為:許多候鳥開始為遷徙做準備或已經(jīng)踏上遷徙之旅。它們會感知到日照時間的縮短和氣溫的變化,遵循固定的遷徙路線,前往溫暖的南方越冬。比如,家燕會集結成大群,從北方地區(qū)向南方遷徙;大雁則會排成整齊的“一”字形或“人”字形隊伍,往南方飛去。

2、覓食行為:一些鳥類會調整覓食策略。它們會更加積極地尋找富含能量的食物,如種子、果實和昆蟲等,以積累脂肪,為過冬儲備能量。像太平鳥會在立秋后頻繁出現(xiàn)在果園等地,大量啄食果實。

3、羽毛變化:鳥類會開始換羽,褪去夏季磨損的舊羽,長出新羽。新羽通常更厚密,能更好地保暖和防水。例如,水禽會在換羽期會變得較為安靜,減少活動,專心更換羽毛。

4、活動規(guī)律:隨著天氣轉涼,鳥類的活動時間和范圍可能會有所改變。它們可能會在白天溫度較高的時候活動更頻繁,早晨和傍晚相對減少活動。一些原本在開闊地帶活動的鳥類,會逐漸向樹林、山谷等更為隱蔽和溫暖的地方轉移。比如,畫眉鳥會從較為空曠的草地轉移到樹林深處。

1、行為變化:活動時間調整。氣溫逐漸降低,兩棲動物通常會減少夜間活動,增加白天溫暖時段的活動,以更好地利用陽光來維持體溫,比如蟾蜍會在白天溫暖時出來覓食。

2、準備冬眠:一些兩棲動物開始為冬眠做準備,它們會尋找合適的冬眠場所,如洞穴、泥土縫隙、水底淤泥等。

3、生理變化:進食量增加。為了在冬眠前儲存足夠的能量,兩棲動物會增加進食量。它們會積極捕食昆蟲、小型無脊椎動物等食物,像蛙類會大量捕食蚊子、蒼蠅等,使身體積累更多的脂肪和營養(yǎng)物質。

4、皮膚變化:部分兩棲動物的皮膚會變得更厚、更堅韌,以減少水分散失和抵御寒冷。同時,皮膚的顏色也可能會有所變化,變得更暗淡或與環(huán)境更融合,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

來源: 天津市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