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承載了人類千年的想象與浪漫。從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話,到舉杯邀明月的詩意棲居;從伽利略第一次用望遠鏡窺見月球環形山,到1969年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人類的一大步;從月球車在月面留下第一道車轍,到中國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珍貴月壤……如今,這份向往正在變成更加宏偉的藍圖:建設月球基地。2021年,中俄聯合發布國際月球科研站計劃;美國重啟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宣布要重返月球并建立永久基地;歐洲、日本、印度等也紛紛加入這場新的太空競賽。

然而,一個首先擺在面前的挑戰是:如何度過月球漫長的黑夜。

長達350個小時的極寒之夜,溫度會開始瘋狂下跌:-50℃、-100℃、-150℃直到接近零下二百度。而這,就是月球基地必須面對的現實。在月球上,一個晝夜相當于地球的29.5天,白天持續約14.5天,黑夜也是14.5天。當夜幕降臨,沒有了太陽的照耀,基地的能源供應瞬間歸零。更要命的是,月球沒有大氣層,熱量會毫無阻礙地散失到宇宙空間。

若是在地球上,我們可以燒煤、燒油、燒天然氣??稍谠虑蛏夏??從地球運送一公斤物資到月球,成本高達數十萬人民幣。如果要靠地球供應燃料度過每個月夜,一個小型月球基地每年僅取暖費就要燒掉天文數字。

太陽能電池板?月夜里它們就是一堆廢鐵。

核電站?技術復雜,安全隱患大,而且同樣需要從地球運送核燃料。

解決的答案其實就在我們腳下,就在月球塵土里。

科學家們發現,覆蓋月球表面的月壤,這些經過數十億年隕石撞擊、宇宙射線轟擊形成的細小顆粒,它們不僅能儲存熱量,還能變成建筑材料,甚至能制造氧氣和開發水資源。這聽起來如同天方夜譚,但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將月壤變廢為寶的方法。2024年,我國的月壤磚已經搭載天舟八號飛向太空,開始接受真實宇宙環境的考驗。美國、歐洲的科研團隊也在加緊研發各種月壤利用技術。

那么,這些不起眼的月球塵土,究竟藏著什么樣的秘密?它們又是如何成為人類征服月球的關鍵?

乍一聽似乎違背常識。畢竟月壤看起來只是一堆細沙,怎么可能儲存熱量?原始的月壤確實不是好的儲熱材料。它松散多孔,熱導率只有0.01 W/(m·K),這個量級代表熱量在其中傳遞的速度比在空氣中還慢。關鍵在于:燒結。

就像燒制陶瓷一樣,當月壤被加熱到1000-1100℃時,松散的顆粒會熔合在一起,形成致密的塊狀材料。這個過程讓月壤的熱導率提高了200倍。燒結后的月壤能夠儲存大量熱能,每公斤可儲存0.25千瓦時的熱量。

2020年,歐洲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發現,一個由燒結月壤制成的熱能儲存系統,在經歷150小時的太陽照射后,頂部溫度可達1000K(約727℃),而在66小時的月夜結束時,仍能保持420K(約147℃)的溫度。這個溫差足以驅動熱電發電機,為基地提供36瓦的持續電力,足夠維持關鍵設備的運轉。

但要把這個設想變成現實,還需要解決一系列技術難題。首先是如何在月球上實現大規模燒結呢??茖W家們提出了多種方案:利用聚焦的太陽光、微波加熱,甚至激光燒結。其中最有前景的是太陽能燒結,它利用大型菲涅爾透鏡將太陽光聚焦,產生的高溫足以熔化月壤。

還值得關注的是,這個系統還可以配備保溫罩。在月夜期間,用高反射率的隔熱材料覆蓋儲熱體,可以將熱輻射損失減少50倍,這就使得系統效率大大提高。

接下來到了第二重身份,用來搭建月球暖房

如果說儲熱系統是月球基地的心臟,那么月壤磚就是它的骨骼。2024年11月,當天舟八號貨運飛船與中國空間站對接時,它帶去了一批月壤磚。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通過不同的制造工藝,月壤可以變成性能優異的建筑材料。采用熱壓燒結技術制造的月壤磚的抗壓強度可達500兆帕以上,而我們普通紅磚只有20兆帕,這要強上25倍,甚至超過了許多混凝土。

有了磚頭,就可以開始搭建房子了,這一步就不得不提到3D打印技術。月球車收集周圍的月壤,將月壤送入3D打印機再利用太陽能或微波將月壤熔化,最終逐層打印出墻壁、穹頂等結構。

這種方法的最大優勢是靈活性。需要一個新房間,那打印出來。設備需要防護罩,再打印出來。甚至連家具都可以用月壤打印。

接下來,可以說是月壤最神奇的地方,看它如何變出維持生命的必需品。

人類的生存一定是需要氧氣的,我們知道太空氧氣稀薄,而氧氣占月壤總質量的40%,但都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而月壤,本身就是優秀的催化劑。

在模擬太陽光的照射下,月壤中的鈦鐵礦、氧化鈦等成分可以催化水和二氧化碳的分解,產生氧氣。這意味著,只要有水和二氧化碳,月壤就能源源不斷地制造氧氣。更神奇的是月壤中的鈦鐵礦。當它與氫氣在高溫下反應時,會發生一個簡單卻意義重大的化學反應:

FeTiO? + H? → Fe + TiO? + H?O

簡單來說,就是用氫氣得到鈦鐵礦中的氧,生成水。根據計算,消耗1噸鈦鐵礦,可以生產0.12噸水。而月球上富含鈦鐵礦的月海玄武巖中鈦鐵礦區域面積超過600萬平方公里,總儲量高達85萬億噸,這足夠人類用上幾萬年了。

在鈦鐵礦氫還原制水的過程中,每處理1噸原料,除了0.12噸水,還會產生0.37噸金屬鐵和0.52噸二氧化鈦。這些副產品絕非廢料。鐵可以直接用于制造工具、建筑結構件和機械部件,而二氧化鈦則是制造鈦合金的原料。鈦合金在航天領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們強度高、重量輕、耐腐蝕,是制造航天器的理想材料。

月壤中還含有20%的硅元素,主要存在于斜長巖中。硅是制造太陽能電池板的核心材料。月球上斜長巖的分布超過了月球表面的60% ,這意味著月球基地可以就地生產太陽能發電設備,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制造1平方米太陽能電池板大約需要400-500克硅,月壤中豐富的硅儲量完全可以滿足需求。

在月球正面的風暴洋地區,還發現了大量的稀土元素。僅這一區域的稀土元素儲量就達到225億至450億噸。稀土元素是現代電子工業的基礎,從手機到電腦,從電動汽車到風力發電機,都離不開稀土。在地球上,稀土資源的分布極不均勻,而月球上的巨大儲量為未來太空工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最值得關注的是氦-3。這種同位素在整個地球上可經濟開采的儲量僅為0.5-5噸左右,但在月球上卻有100萬至150萬噸。

它是氦元素的一種特殊形式,原子核里有兩個質子和一個中子。在地球上,氦-3極其稀有,因為地球的磁場和大氣層擋住了攜帶氦-3的太陽風。而月球沒有這層保護,數十億年來,太陽風中的氦-3粒子直接撞擊月球表面,被月壤顆粒捕獲并保存下來。

之所以前文說它值得關注,是因為它正是完美能源的關鍵。

我們知道,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是因為其內部時刻進行著核聚變反應,輕的原子核融合成重的原子核,釋放出巨大能量。而氦-3聚變不產生中子,只產生帶正電的質子。質子可以用磁場輕松控制,不會損壞設備,也沒有放射性污染。

那么100噸氦-3能產生多少能量?科學家計算,這些氦-3完全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于150億噸煤炭燃燒的總和,足夠滿足全球數個月乃至一年的電能需求。而月球上可是有萬倍于此的能源。

正如400年前伽利略第一次將望遠鏡對準月球,今天的我們正在用科技將想象變為現實。從神話到科學,從仰望到抵達,從探索到建設,這是人類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勝利。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從一塊月壤磚開始,搭建月球基地(嘮“科”)》

張鵬, 劉光輝, 劉欣, 張光, 鄭海菠, 代巍, 王之, 牛冉, 薄正, 高銘. 月面原位水資源獲取技術與發展趨勢[J]. 空間科學學報, 2024, 44(2): 309-317

劉建忠,李雄耀,朱凱,許英奎,楊溢,張敬宜,雷丹泓,羅泰義,凌宗成,王功.月球原位資源利用及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J].中國科學基金,2022,36(6):907-918

李志杰,果琳麗.月球原位資源利用技術研究.國際太空,2017

Fleith, Patrick, et al. "In-situ approach for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nd thermoelectricity generation on the Mo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 181 (2020): 104789.

本文為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蔡文垂 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研究生

審核丨孫明軒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教授

來源: 科普中國創作培育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