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熊大爺,1年前自覺肢體僵硬,抬舉無力,行走不穩,行動遲緩,患者以為腰椎間盤突出所致,在家予以理療等治療,但癥狀日益加重。

近日,患者慕名來到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老年病科就診,入院后體格檢查,發現其步態僵硬,起步困難,四肢肌張力增高,結合相關檢查,最終被確診為帕金森病。結合中西醫結合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好轉出院。

臨床上不少患者最初都因 “肢體僵硬無力”被誤認為腦中風、頸椎病、腰椎病、衰老、骨質疏松等疾病耽誤治療,這一癥狀背后藏著怎樣的疾病密碼?老年病科毛葉主治醫師為您解答。

一、什么是帕金森病?中西醫各有解讀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西醫認為,其核心病因是大腦黑質區多巴胺能神經元的進行性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無法正常調控肌肉活動,進而引發運動功能障礙。

除了肢體僵硬,患者還會出現靜止性震顫(如手抖)、運動遲緩(如系紐扣困難)、姿勢平衡障礙(如容易跌倒)等典型癥狀。這些癥狀往往從單側肢體開始,逐漸蔓延至雙側,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從中醫角度看,帕金森病屬 “顫證”“拘攣” 范疇。《黃帝內經》記載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認為其發病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密切相關。人到中老年,肝腎漸衰,精血不足,筋脈失養,加之氣血運行不暢,痰瘀阻絡,便會出現肢體僵硬、震顫等表現。這種 “本虛標實” 的病機認識,為中醫辨證施治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中西醫結合治療如何協同增效?

在治療上,中西醫結合展現出獨特優勢。

(一)西醫治療

以補癥狀,但長期使用可能引發異動癥、劑末現象等充多巴胺、調節神經遞質為核心。早期常用左旋多巴類藥物,能快速緩解運動副作用。

臨床上根據患者病情還可以選擇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單胺氧化酶B型抑制劑、兒茶酚-0-甲基轉移酶抑制劑、抗膽堿能藥、金剛烷胺等。對于藥物療效減退的患者,腦深部電刺激術(DBS)是重要選擇,通過植入電極調控神經核團,可顯著改善癥狀。

(二)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調理

1、肝腎陰虛者,采用杞菊地黃丸加減以滋補肝腎、育陰息風;

2、氣血兩虛者,用八珍湯合天麻鉤藤飲益氣養血、柔筋通絡。

3、針灸治療常選取百會、風池、合谷等穴位,通過疏通經絡、調節氣血,改善肢體僵硬的癥狀。臨床實踐表明,針灸可降低西藥用量,減少不良反應。

中西醫結合治療強調 “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在疾病急性期,以西藥快速控制癥狀;穩定期則配合中藥、針灸,調節身體機能,減少藥物副作用,起到增強療效的效果。

例如,對服用左旋多巴出現異動癥的患者,加用健脾化痰的中藥,能減輕不自主運動。這種模式既發揮了西醫起效快的優勢,又借助中醫改善全身狀態,延緩疾病進展。

(三)康復鍛煉

康復鍛煉在治療中不可或缺。西醫推薦的步態訓練、平衡練習,結合中醫的太極拳、八段錦,能增強肌肉力量、改善肢體協調性。中西醫結合,可有效降低復發與跌倒風險。

三、專家提醒

老年病科主任袁春云教授提醒,早發現早干預,知“帕”不怕,別讓 “僵硬” 偷走生活質量。若出現肢體僵硬無力并伴隨震顫、動作遲緩等癥狀,應及時到神經內科或老年病科就診。通過中西醫結合的綜合干預,多數患者能維持較高的生活質量。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老年病科 毛葉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