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令元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
李虹霖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
審核:王小林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 副主任醫(yī)師
“孩子骨折術后只能靜養(yǎng)?”錯!科學康復鍛煉不僅能加速骨愈合,還能避免關節(jié)僵硬、肌肉萎縮等后遺癥。兒童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期,骨骼可塑性強,但康復方法不當可能影響終身。本文將結合圖片演示,為家長揭秘兒童四肢骨折后安全、有效的功能鍛煉技巧,讓孩子早日“動”出健康!
一、為什么骨折術后要功能鍛煉?
促進血液循環(huán):適度活動可改善局部血供,加速骨折愈合。
預防并發(fā)癥:避免肌肉萎縮、關節(jié)粘連,降低肢體功能障礙風險。
恢復靈活性:通過針對性訓練,幫助孩子重獲肢體協(xié)調能力。
注意:鍛煉需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嚴禁自行過早或過量運動!
二、康復鍛煉計劃
(一)上肢骨折:手、肘、肩的康復訓練
1.手指靈活訓練:適合腕部以上骨折。
方法:用患手捏橡皮泥、抓握小球,或做“彈鋼琴”式的手指屈伸,或握拳松拳及抬腕垂腕等動作。
頻率:每日3次,每次20~30分鐘。
要點:動作輕柔,以無痛為原則。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肘關節(jié)活動:適合肱骨髁上骨折、無嚴重移位的單純尺骨鷹嘴骨折、輕度成角或復位良好的橈骨頸骨折。
動作:坐位,手臂平放,緩慢屈伸肘關節(jié)。也可借助毛巾輔助拉伸,健側手拉毛巾兩端,幫助患側肘部緩慢彎曲。避免突然用力或提重物。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3.肩部力量訓練:適合鎖骨或肩部骨折。
動作:“鐘擺運動”,患側手臂自然下垂、抬高,畫小圈;靠墻爬行,手指貼墻,逐步上移至肩部高度。逐步恢復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二)下肢骨折:膝、踝、髖的康復計劃
1.踝泵運動:適合脛骨或腓骨骨折、足踝骨折、骨盆或股骨骨折。
動作:躺平,繃直膝關節(jié),腳尖上下鉤壓,像踩油門。
作用:預防血栓,減輕腫脹。
頻率:每天做3~5次,每次10~15分鐘,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直腿抬高:適合大腿或膝關節(jié)骨折。
動作:平躺,患腿伸直緩慢抬高至30°,保持5秒后放下。進階:可綁沙袋增加阻力,但需醫(yī)生評估后執(zhí)行。
3.坐位屈膝:適合小腿骨折。
動作:坐椅子邊緣,患腿緩慢屈膝至極限,再伸直。技巧:健側腿可輔助輕輕按壓,幫助增加角度。
三、兒童肘關節(jié)術后康復原則
個體化方案:根據骨折穩(wěn)定性、內固定方式及患兒依從性調整。
分階段進行,避免并發(fā)癥,觀察腫脹和疼痛程度,預防骨化性肌炎(避免暴力推拿)。
定期復查X線,確認骨折愈合情況。
四、注意事項
1.生長保護:兒童骨骺未閉合,康復中需避免暴力牽拉導致生長障礙。需謹慎處理或延遲活動的骨折類型——肱骨外髁骨折。嚴格保護關節(jié)面,術后石膏固定4~6周后再開始活動,避免出現骨愈合不良;開放性骨折或合并神經血管損傷,需優(yōu)先處理軟組織損傷,延遲活動至傷口完全愈合。
2.家長教育:指導家長學習康復訓練方法,強調循序漸進。
3.多學科協(xié)作:骨科醫(yī)生與物理治療師共同制定計劃,確保安全有效。
五、家長必知的“三要三不要”
三要:要循序漸進,從被動運動過渡到主動運動;要關注孩子疼痛反饋,及時調整強度;要定期復查,根據愈合情況更新鍛煉方案。
三不要:不要強行拉伸,康復應兼顧功能恢復與生長保護,避免激進訓練導致二次損傷;不要忽視營養(yǎng),鈣和維生素D需充足;不要長期制動,警惕關節(jié)僵硬風險。
六、誤區(qū)
誤區(qū)1:“多喝骨頭湯補鈣”。
真相:骨頭湯鈣含量極低,反因高脂肪不利于健康。應選擇牛奶、豆制品或醫(yī)生推薦的鈣劑。
誤區(qū)2:“骨折愈合后不用再鍛煉”。
真相:愈合初期骨骼仍脆弱,需持續(xù)強化肌肉力量保護關節(jié)。
誤區(qū)3:“疼痛是正常的,忍忍就好”。
真相:鍛煉中輕微酸痛正常,但劇烈疼痛須立即停止并就醫(yī)!
兒童骨折康復是一場“耐心與科學”的接力賽。通過科學鍛煉,孩子不僅能更快康復,還能增強體質,降低再次受傷風險。家長需化身“康復教練”,用溫柔鼓勵代替焦慮催促,讓孩子在安全中找回活力!
來源: 中華醫(y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