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專家:葉海英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中國氣象報社)新媒體中心副主任

暴雨紅色預警

8月4日13時,北京市氣象臺再次升級發布最高一級的暴雨紅色預警,這也是今年汛期北京發布的第二次暴雨“紅警”

圖片

近期,北京的頻繁暴雨天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大家紛紛好奇:為什么近期北京暴雨如此頻繁?郊區雨量總比城區大?暴雨會帶來哪些次生災害?

只要是暴雨,就屬于極端天氣嗎?

極端天氣指的是相對罕見的、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產生破壞的天氣現象的統稱。氣象上的“極端天氣”并非簡單指“天氣很差”,需結合歷史罕見性與實際影響綜合評判。

圖片

28日,北京密云,居民樓暴雨后被淹。來源:央視網

受副熱帶高壓外圍暖濕氣流影響,北京從2025年7月24日開始出現明顯降雨,截至28日24時,全市平均降水量165.9毫米,最大降水量543.4毫米,達到特大暴雨級別。北京的平均年降水在600毫米左右,543.4毫米相當于四天下了近一年的雨,屬于“極端天氣”。

圖片

降水量實況圖(2025年7月23日08時至29日09時)來源:中央氣象臺

為什么暴雨天氣如此頻繁?

此前,我們總是提到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對降雨的影響,那么到底什么是“副高”?

副高的全名叫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它是主體位于西太平洋副熱帶地區的暖性高壓系統,其位置與強度直接影響我國夏季雨帶的分布,而它的季節性位移則主導著我國主要雨帶的南北遷移。一般在盛夏時節,副高會北移至黃河流域,包括北京在內的華北受其外圍暖濕氣流控制,出現悶熱多雨的天氣。

7月以來,“副高”位置異常偏北,其邊緣的西南氣流將南海和孟加拉灣的水汽源源不斷輸送至華北地區。與此同時,北方冷空氣頻繁南下,與暖濕氣流在“燕山—太行山”一線交匯,形成穩定的“切變線”天氣系統。這種冷暖空氣的持續對峙,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上升動力條件。

同時,高空西風槽等天氣系統的活動也會對北京的降雨產生影響,當高空西風槽過境時,會引發大氣的垂直上升運動,促使水汽凝結成雨,增加降雨的強度和持續時間。

郊區雨量總比城區大?

地形抬升:

北京處于華北平原北部,西、北兩面環山,山地地形對暖濕氣流具有明顯的抬升作用

當攜帶水汽的西南暖濕氣流遇到山脈阻擋時,氣流被迫沿山坡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水汽冷卻凝結,形成降雨。這種地形抬升作用使得山區的降雨量明顯增加,形成所謂的“地形雨”。

例如,密云、懷柔、平谷等北部山區,由于處于暖濕氣流的迎風坡,地形抬升作用顯著,在暴雨過程中往往成為降雨量較大的區域 。

圖片

北京密云水庫區域的衛星圖像。來源:央視網

此外,山地地形還會影響氣流的流動和分布,導致局部地區出現極端強降雨。

列車效應:

主要由于副高邊緣西南暖濕氣流在山前的抬升作用,不斷觸發雨團,而同時高空又是西南風,降雨云團在西南氣流引導下,自西南向東北方向移動,如同列車車廂般依次經過同一區域,造成“列車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中心區域氣溫高于郊區的現象。

熱島效應使得城區空氣受熱上升,形成低空熱低壓,相當于城市上空存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大氣層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上升氣流強度。相比之下,郊區沒有受到熱島效應的強烈影響,當暖濕氣流經過時,更容易形成降雨。

內澇與山洪

積水內澇:

暴雨天氣下,短時間內大量降雨,城市排水系統如果無法及時排除雨水,就會導致積水內澇。積水內澇不僅會對城市基礎設施造成破壞,還會對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

此外,長時間的積水還容易滋生細菌和病毒,引發疾病傳播,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威脅。

山洪災害:

北京的山區在暴雨天氣下極易發生山洪災害。山區地形陡峭,河道狹窄,當大量降雨迅速匯聚到河道中時,河水水位會急劇上漲,形成強大的山洪。

圖片

7月27日,密云石城鎮西灣子村被洪水沖毀的房屋和樹木。來源:新京報

山洪具有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的特點,對山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來源: 北京科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