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科康復領域,有一個看似不起眼卻被醫護人員反復強調的動作——踝泵運動。無論是骨折術后、關節置換后,還是長期臥床的患者,幾乎都離不開這個“康復小能手”。
今天,江永縣人民醫院就來好好聊聊這個小動作的重要性,以及正確的做法。
一、什么是踝泵運動?
簡單來說,踝泵運動是通過踝關節的主動屈伸和環繞動作,像“泵”一樣推動下肢血液循環的運動方式。
二、踝泵運動有哪些作用?
1.預防血栓
下肢手術后或長期不動時,血液流動會變慢,容易形成血栓。踝泵運動能激活小腿肌肉,推動血液回流,有效降低血栓風險。
2.消腫止痛
受傷或術后,下肢常出現腫脹。通過踝關節活動,可促進淋巴液和血液循環,減輕腫脹與疼痛。
3.鍛煉肌肉
即使無法下床,踝泵運動也能讓小腿、足部的肌肉得到適度鍛煉,防止肌肉萎縮。
4.加速康復
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能為組織修復提供更多營養,讓康復進度更快。
三、踝泵運動適合哪些人?
1.下肢骨折(如腳踝、小腿、膝蓋骨折)及術后患者;
2.關節置換(髖關節、膝關節)后需長期臥床者;
3.久坐族(上班族、學生黨),可預防靜脈曲張;
4.產婦、長期臥床老人,能預防深靜脈血栓。
簡單說,只要有“腿”,都該學會踝泵運動!
四、踝泵運動怎么做?
1.踝關節屈伸(勾腳+繃腳)
平躺或坐姿,雙腿自然伸直。
勾腳:緩慢向上勾起腳尖,讓腳尖盡量朝向自己,感受小腿前方肌肉被拉伸,保持5-10秒。
繃腳:接著將腳尖向下壓,盡量讓腳尖朝向地面,感受小腿后方肌肉收緊,保持5-10秒。
反復進行,每組10-15次,每天3-5組。
2.踝關節環繞(畫圈)
保持腿部不動,以踝關節為中心,讓腳尖先順時針環繞,再逆時針環繞,每個方向5-10圈。
動作要緩慢、平穩,盡量讓腳尖畫一個完整的圓圈,感受踝關節周圍的靈活度。
每天3-5組,每組每個方向各5-10圈。
踝泵運動看似簡單,卻藏著骨科康復的“大智慧”。它不用花費大量時間,卻能在術后恢復、日常保健中發揮關鍵作用。記住:每天5分鐘,勾一勾、蹬一蹬,讓你的腿和腳始終“活力滿滿”!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江永縣人民醫院 吳楊梅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
來源: 江永縣人民醫院 吳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