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一張診斷書,讓90后香港演員的人生舞臺從聚光燈下轉向了抗癌戰場。

在電影《別叫我“賭神”》中飾演周潤發“兒子”的柯煒林(Will Or),在社交平臺公布了一個令人揪心的消息:確診肺腺癌第四期,已開始靶向治療。他以標志性的幽默寫道,從持續咳嗽被當“小感冒”,到最終確診晚期,過程曲折。更讓人動容的是,父親那句“為什么不是我”——親情,成了他抗癌路上最堅韌的鎧甲。

柯煒林的遭遇,撕開了一個殘酷現實:肺癌不是老年人的“專利”。空氣污染、基因差異、隱匿的癥狀,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中招。

什么是靶向治療?和傳統化療有何區別?為何肺癌晚期多采用這種治療方式?湖南省腫瘤醫院帶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

靶向治療:給抗癌導彈裝上“精準導航”

當柯煒林提到“靶向治療”,很多人好奇:這到底是什么“武器”?和傳統化療有啥不同?事實上,化療像“地毯式轟炸”,好壞細胞一起傷,副作用往往較大,如脫發、惡心等。

靶向治療像是“精準導彈”,專門鎖定癌細胞才有的特定“靶點”(通常是基因突變產生的壞蛋白),精準打擊,對正常細胞傷害小,副作用輕很多,患者生活質量更高。

基因檢測:找到你的專屬“生命鑰匙”

靶向治療的核心是“精準”。怎么知道該用哪種“導彈”?

關鍵一步是基因檢測。具體怎么做?臨床上,一般取一點腫瘤組織(活檢或手術)或者抽一管血(液體活檢),用先進技術檢測肺癌相關的幾十種基因突變。

肺腺癌常見靶點包括EGFR(中國患者最常見)、ALK(年輕患者比例高)、ROS1、BRAF、KRAS等等。不同靶點,對應不同的“特效藥”。基因檢測報告是用藥的“指南針”。

耐藥怎么辦?科學總有新武器

靶向藥雖好,但癌細胞很狡猾,會產生“耐藥性”。

通常用藥幾個月到一兩年后可能發生耐藥。但耐藥不等于無路可走,醫生會通過復查(拍片子、驗血)甚至再次基因檢測,找出耐藥原因。

患者耐藥后,腫瘤醫生的新武器層出不窮:既有新一代靶向藥,專門克服耐藥突變,如針對奧希替尼耐藥的四代藥,國內外都在研發,效果不錯;也有ADC藥物,像“生物導彈”,精準遞送化療藥到癌細胞,對耐藥患者效果顯著(部分藥物試驗顯示極高疾病控制率);還有其他如免疫治療、抗血管生成藥、化療等選擇。科學在加速跑,因此患者耐藥后仍有新選擇。

抗癌是場綜合戰:心態和情感支持是堅實后盾

柯煒林坦誠分享了確診后的心路:否認、憤怒、沮喪到接受。事業中斷、未來迷茫……年輕患者面臨的心理沖擊尤其大,積極心態是“隱形良藥”,不是盲目樂觀和悲觀,而是在困境中尋找力量,配合治療,努力生活。保持愛好,和家人朋友多溝通,都很有幫助。

湖南省腫瘤醫院肺胃腸內科蒲興祥主任介紹,肺癌靶向治療,尤其對于像肺腺癌這種類型,靶向治療已成為晚期患者延長生命、實現高質量“帶瘤生存”的重要支柱。基因檢測是開啟精準治療、爭取更好效果的關鍵一步。

“柯煒林勇敢公開病情,我們深感敬佩。這不僅是個人勇氣的體現,更是一次重要的公眾健康提醒,年輕人也要警惕肺癌!”蒲興祥主任提醒,公眾應關注身體異常信號,尤其持續咳嗽、痰血、胸痛、消瘦,一旦發現應及時就醫治療。

抗癌是場硬仗,需要先進醫療、專業團隊、患者勇氣、家人支持和社會關懷多方合力。柯煒林那句“我打慣逆境波”,正是無數患者的心聲。

當精準的“基因導彈”遇上不屈的生命力,希望之光,永不熄滅。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腫瘤醫院 彭璐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湖南省腫瘤醫院 彭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