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巧克力幾十年后就吃不到了,現在能吃到趕緊吃吧!”

網上有一種流行說法,說可可樹幾十年后就滅絕了,再也吃不到巧克力了,現在能吃到趕緊吃吧。

流言分析:這種說法過分夸大。

制作巧克力的原材料是可可樹的種子。在氣候變化及其引發的各種問題下,最近幾年可可的產量確實有減產趨勢,但還不至于滅絕。科學家們也一直在攻克可可育種、種植方面的難題,保證可可的供應。

巧克力是由可可樹的種子——可可豆制作而成的。可可豆經過發酵會形成獨特的風味,之后再經過曬干、清洗和烘烤,剝去外殼后,將其磨成可可塊,可可塊加熱液化后則被稱為可可液。可可液也可以通過冷卻和加工來制作可可粉和可可脂。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這幾年,一直有“未來幾十年將吃不到巧克力”的說法。

圖片來源網絡

引發流言的原因

1、氣候變化

近些年的氣候變化在人類的生活生產中造成了各種影響。其中全球變暖導致的溫度和降水變化,對巧克力減產的影響最為集中。

可可樹是一種非常嬌氣的植物,原產于南美洲熱帶雨林。它生長的環境要求降雨量全年分布均勻,相對濕度>70%,有遮蔭,也就是說它不能耐受季節性干旱、霜凍、鹽堿、強風和土壤板結,任何一項都會影響原本種植園可可豆的產量和品質。

而最近西非產區氣溫平均上升了 1.5-2℃,直接造成了土壤水分流失加劇、降雨分布不均,這讓可可樹的開花坐果周期混亂,造成減產。

2、病蟲害變多

氣候變暖還直接造成了病蟲害加劇。黑莢病是一種真菌造成的可可樹常見病害,高溫高濕會讓真菌繁殖速度加快。可可腫枝病毒是一種蟲媒病毒,傳播它的昆蟲因為氣候變暖而種群擴張了。這些都會造成可可樹植株生病甚至死亡。

3、種植模式

全球 90%以上的可可原材料都來自于種植園的農戶,小農種植對于氣候變化這種不可抗因素帶來的減產抵抗能力非常弱:而且農民沒有議價權,即使我們感受到巧克力漲價了,到農民手里的錢可能還變少了。

這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由于當年收入減少,可用于下一年投入生產的部分也會相應減少,但是氣候帶來的一系列減產卻需要更多的錢來解決,讓很多農戶難以為繼,甚至陷入極端貧困。

4、全球對巧克力的需求增長

全球對于巧克力的需求還在不斷增長,近二十年來增長了 50%以上,對于黑巧克力的需求增長更是超過了 100%[1]。由于大家發現了可可本身的抗氧化效果,在追求健康飲食的風潮下,這種美味又有多種健康收益的食品自然需求暴漲。

但是不會滅絕的原因

1、全球都在努力科學育種

愛吃巧克力的科學家是不會被氣候變化打倒的!更抗蟲害的品種、種植技術等都在不斷開發中,并獲得了一些成功。比如 Cacao Mercedes 就是一種抗蟲害能力更強并且產量更高的樹種,相信不久的將來還會有更多優良品種被開發。

2、可持續農業種植模式

此外,采用農林復合系統這種可持續的種植模式能讓小種植園的盈利能力增加。比如用橡膠樹、木薯等其他經濟作物來給可可樹當做遮蔭樹,這樣既能給可可樹降溫,還能減少大風、暴雨對可可樹的傷害,還能讓土壤有機質得到提升。

接入公平貿易認證系統也是維護農民權益的有效方法,這個方法已經在咖啡豆生產中初步看到了效果,相信未來也能在巧克力生產中起到作用。

3、替代品和配方調整

如果未來真的可可變得稀缺,科學家也可以尋找風味類似的替代品、或者調整配方讓巧克力價格親民。位于加利福尼亞的一個實驗室已經在培養“人工巧克力細胞”了,原理和人造肉差不多,還有天然巧克力不具備的優點:沒有重金屬或農藥污染。

別擔心,科學家在努力解決問題了,人類不會吃不上巧克力的。

照“謠”鏡

這類謠言的特點是絕對化時間預測,營造緊迫感,忽視農業技術可緩解危機。而且經常混淆概念,將產量受氣候影響偷換為物種滅絕,煽情傳播,利用情感共鳴引發恐慌,掩蓋行業應對措施。

對這類謠言,應區分“產量危機”與“物種滅絕”的關系,明確農業科技可長期干預,警惕這類絕對化預言,理性看待供應鏈風險,不被煽情信息誤導。

參考文獻

[1] 巧克力市場規模 - 按類型、包裝、分銷渠道分析、份額、增長預測,2025 - 2034 年

https://www.gminsights.com/zh/industry-analysis/chocolate-market

[2] California Cultured https://www.cacultured.com

策劃制作

作者丨銀槍小白龍 科普作者

審核丨王康 北京植物園科普中心主任 北京植物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植物學會會員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