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咖啡灌腸可以排毒、減肥,促進腸道蠕動。”

有網友發帖稱咖啡液灌腸可以排毒、還能減肥,促進腸道蠕動等。

流言分析: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咖啡灌腸排毒減肥不僅沒好處,還可能存在健康風險。事實上,人體本身就擁有完善的代謝系統,能有效清除體內廢物,不需要“排毒”。頻繁進行咖啡灌腸可能帶來諸多風險,如引發腸道菌群失衡、腸道感染、穿孔、電解質紊亂等嚴重后果。

與其相信這種“偏門”做法,不如回歸基本:規律作息、均衡飲食、科學運動,這才是保障身體健康與控制體重的正確做法。

最近,“咖啡灌腸”登上熱搜,有網友發帖稱咖啡液灌腸可以“排毒”“減肥”,促進腸道蠕動。甚至有人聲稱這是明星、養生達人必備的瘦身秘技。

但科學真的支持這些說法嗎?今天我們來好好聊一聊。

灌腸到底是什么?什么時候才需要用?

灌腸是一種正規的醫學治療手段,指的是通過肛門將液體注入直腸或結腸的一種治療方式,目的是軟化糞便、刺激排便,或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用于局部給藥。[1]多用于以下場景:

頑固性便秘、糞便嵌塞;

特殊情況下的藥物局部治療,比如治療炎癥性腸病。

以兒童糞便嵌塞為例,一項研究指出,在急診環境中使用肥皂水灌腸,成功率可達 82%。[2]

但這并不意味著普通人可以隨意操作,它必須在經過充分評估病情后,由受過專業培訓的醫護人員在嚴格無菌條件下執行。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從灌腸液的選擇、體位擺放、插管深度,到液體溫度、操作節奏、術后監測,每一個步驟都有明確規范,稍有不當,就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尤其對于腸梗阻、術后恢復、腎功能不全等患者,灌腸更是被明確列為禁忌。[1]

正因專業性強、風險高,灌腸在醫院里都屬于慎用措施,而是在其他治療方法無效或不適用時的備選方案,[3]更不適合在家里隨意模仿。

所謂咖啡灌腸“排毒”其實是一場誤導

“排毒”這個詞,在廣告宣傳里光鮮亮麗,在科學世界里卻無處立足。健康人的肝臟、腎臟和肺本就承擔著解毒、代謝廢物的任務,并不需要外力清洗。所謂的“毒素”從未被醫學定義清楚,更談不上清除路徑。

咖啡灌腸的“排毒”理念,多源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蓋爾森療法”,主張通過咖啡中的某些成分刺激肝臟酶活性,從而排毒抗癌。然而,這些假設并無臨床驗證支持。2020 年一項系統綜述收集了 9 篇關于咖啡灌腸的不良事件報告,其中 7 例為灌腸引發的結腸炎,另有 2 例出現嚴重并發癥。而在目前檢索到的研究中,沒有任何一項研究發現咖啡灌腸具備有效性。[4]

換句話說,咖啡灌腸既無法“排毒”,也不具有任何治療或保健功能,反倒暴露出明顯風險。這也是為何它未被任何權威指南推薦,更不應在家庭環境中私自嘗試。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灌腸能減肥?不過是把大便洗掉了

很多人在灌腸后看到體重輕了幾百克甚至一公斤,便興奮不已。但別高興太早,這種變化不過是腸道內容物被清空的結果,并不代表脂肪減少。人體的營養吸收主要發生在小腸,灌腸清理的是大腸末端的殘渣,對代謝脂肪沒有實質作用。[5]

灌腸確實能短時間促進腸道蠕動,但這只是作為便秘急救時的應急機制。在健康人中反復使用灌腸以追求瘦身效果,不但不會持久減重,反而可能破壞正常的排便反射,引發依賴和功能紊亂。[1]

此外,醫學和營養學上都沒有“宿便”這一說法。我們吃下的食物經過消化吸收,殘渣形成糞便,在結腸中暫時儲存,達到一定量后刺激直腸產生便意,最終排出。這個過程是連續不斷的,只要排便規律、通暢,就無需擔心有“陳年舊便”附著在腸壁上。某些宣傳上提到的“黑臭宿便”,其實只是正常的糞便混合了灌腸液體而已。

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隨意使用灌腸,可能導致電解質紊亂、胃腸功能損傷,甚至形成強迫性的排便行為模式。[5]

咖啡灌腸,恐傷身!

長期或不當進行咖啡灌腸,會對身體造成一系列嚴重危害,如果不是專業人士,可能還會有腸穿孔風險。

2020 年發表在《病例報告期刊雜志》(Acg Case Reports Journal)上的一篇研究顯示,自行灌腸咖啡會引起很多不良反應,例如:腹痛、血便、直腸疼痛或灼熱感、直腸結腸炎或直腸內膜炎癥、結腸炎或結腸炎癥。還會導致腸道菌群紊亂、脫水、心臟問題、肺部問題以及加熱咖啡灌腸造成的熱灼傷、腸道狹窄、腸穿孔等。

2010 年發表在《美國胃腸病學雜志》上的研究提到了一個案例:一位 60 歲的韓國女性接受咖啡灌腸療法以緩解慢性便秘,該咖啡灌腸液由 2 湯匙無添加劑的焙炒咖啡粉和 1 升水配制而成,冷卻后注入肛門。她將液體在腸道內保留了 10 分鐘,然后排空了其中的物質。幾小時后開始出現下腹部疼痛,第二天便血、痙攣性肛門疼痛。經檢查,她的直腸和乙狀結腸黏膜出現了多處糜爛、水腫和潰瘍,診斷為“由咖啡灌腸引起的直腸結腸炎”。

對于有想通過咖啡灌腸緩解便秘的人群,如果長期依賴這種方式,還會影響腸道的正常生理蠕動,造成被動排便,漸漸喪失主動排便的能力。

咖啡灌腸的行為嚴重時還可能會致命,2020 年的研究還提到了咖啡灌腸后三人死亡。其中兩人死于電解質失衡,另一人死于敗血癥。

所以,咖啡灌腸并不可行!更不能指望它減肥、排毒!

面對朋友圈和短視頻中那些鼓吹“清腸瘦身”的灌腸神技,我們更應該警惕,而不是跟風,請記住:

健康的腸道無需額外清洗;

真正的體重管理靠的是長期的飲食、運動和行為調整;

自行灌腸不僅無效,風險還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若有頑固便秘或其他腸道問題,務必尋求醫生的專業幫助。

總結:

“咖啡灌腸排毒減肥”是典型的偽科學,不僅沒有傳言中的“功效”,還可能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照“謠”鏡

“咖啡灌腸能排毒減肥”這類謠言往往披著“天然”“排毒”“快速見效”的偽科學外衣,迎合人們追求健康或變瘦的焦慮情緒,傳播時還常常夾帶“明星同款”或“國外盛行”的話術,增強可信度。這類說法通常缺乏權威醫學依據,卻故意放大個別體驗感或短期反應,引導公眾做出不安全、不科學的身體干預。這類謠言的本質,是利用人們對身體內部狀態的不可見性,制造焦慮,從而推動某些“速成”產品或極端行為。

參考文獻

[1]Mitchell A. Administering an enema: indications, types, equipment and procedure. Br J Nurs. 2019;28(3):154-156.

[2]Chumpitazi CE, Henkel EB, Valdez KL, et al. Soap Suds Enemas Are Efficacious and Safe for Treating Fecal Impaction in Children With Abdominal Pain.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6;63(1):15-8.

[3]Bassotti G. Relief from behind: enemas, the back door enforcement to help treating chronic constipation in adults. 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17(11):1081-1087.

[4]Son H, Song HJ, Seo HJ, et al.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elf-administered coffee enem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ase reports. Medicine (Baltimore). 2020;99(36):e21998.

[5]Sato Y, Fukudo S.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and disorders in patients with eating disorders. Clin J Gastroenterol. 2015;8(5):255-63.

[6]Niv G, Grinberg T, Dickman R, et al. Perforation and mortality after cleansing enema for acute constipation are not rare but are preventable. Int J Gen Med. 2013;6:323-8.

[7]Ahn Y, Hong GS, Lee JH, et al. Ischemic colitis after enema administration: Incidence, timing, and clinical feature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20;26(41):6442-6454.

[8]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coffee-enema

[9]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145153/

[10]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15663#safety-and-risks

[11]Keum, Bora et al. “Proctocolitis caused by coffee enema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vol. 105,1 (2010): 229-30. doi:10.1038/ajg.2009.505

策劃制作

作者丨蔣永源 第三軍醫大學內科碩士

薛慶鑫 注冊營養師 中國營養學會會員

審核丨孫軼飛 河北醫科大學醫學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中華醫學會醫史分會委員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