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咯里西啶生物堿(PAs)是植物毒素,具有肝毒性等健康風險,引發全球食品安全重點關注。前期,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葉質量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針對茶葉中PAs污染引發的茶葉出口受阻問題,系統揭示了茶葉中PAs污染來源、遷移轉化規律、光解規律及母體化合物的健康風險。然而PAs在自然環境與農產品加工中不可避免發生光解,形成光解產物,誘發新的健康風險,迄今為止PAs光解產物鮮見報道。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團隊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軌道阱高分辨質譜聯用技術揭示了34種PAs在紫外輻射下的光降解規律,解析了降解產物電噴霧質譜裂解途徑及其光解產物形成途徑,通過QSAR模型預測了降解產物的毒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

研究通過高分辨質譜和非靶向篩查方法,解析了Retronecine型、Heliotridine型和 Otonecine型三種不同類型的肝毒性PAs的紫外光輻射下形成60種降解轉化產物,推導了11種PAs及60個降解轉化產物的質譜裂解途徑;發現PAs的紫外光解速率與分子激發類型和活性位點數量相關,活性位點通過單線態氧(1O?)和超氧自由基(O???)參與氧化反應,在紫外光下主要以間接光解方式,發生羥基化、C=O鍵斷裂、開環而生成轉化產物TPs;利用計算機模擬方法評估了PAs光解產物的生態毒性,結果顯示13%-33%的TPs毒性高于其母體化合物,表明潛在的環境和健康風險。該研究有助于全面認識PAs及其光解產物健康風險,為茶葉中PAs殘留限量標準制定提供基礎數據與理論支撐。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已畢業碩士生黃旭晨為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陳紅平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中心傅建捷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李鵬揚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研究得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現代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的支持。

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網站

來源: 中國茶葉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