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時期,也是祛除體內濕邪的黃金時段。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老年病科袁春云主任提醒,尤其對老年人而言,濕氣可能會加重慢性疾病癥狀,及時識別并祛除濕氣至關重要。

為何三伏天是祛濕“黃金期”?

中醫理論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天自然界陽氣最盛,人體毛孔張開,氣血流通旺盛。

此時運用溫陽散寒、健脾化濕的中醫外治法,能最大程度激發體內陽氣,將深伏于臟腑經絡的寒濕之邪“連根拔起”,排出體外,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

老年朋友需警惕!“濕氣”是健康的隱形負擔

濕邪具有重濁、粘膩的特性,易阻滯氣機運行。老年人脾胃功能較弱,運化水濕能力下降,更易被濕邪困擾。濕氣積聚體內,可能導致以下問題:

1、加重或誘發關節疼痛,如風濕、骨關節炎;

2、消化系統不適,如食欲不振、腹脹、大便粘膩不爽;

3、頭身困重、精神萎靡、疲勞感加重;

4、睡眠質量下降;

5、對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病管理的產生不利影響。

3個關鍵細節,輕松自測體內是否有“濕”

一、看舌象:舌苔厚膩是“信號燈”

方法:晨起刷牙前,在自然光下觀察舌頭。

表現:舌體可能顯得胖大,邊緣有齒痕(像被牙齒擠壓過);舌面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看起來油膩甚至發黃或發白的苔,像鋪了一層“霜”或“奶油”,很難刮干凈;舌苔厚膩是體內水濕內停、脾胃運化功能失常的典型表現。

二、察二便:大便粘滯是“晴雨表”

方法:觀察日常大便形態和排便感受。

表現:大便不成形、軟爛或稀溏;特別關鍵的是——容易粘在馬桶壁上,沖一次水沖不干凈,需要用刷子刷;排便后總感覺沒排盡,肛門有不清爽感;“濕性粘滯”,大便粘馬桶是濕邪下注大腸的典型特征。

三、感身體:沉重倦怠是“警報器”

方法:日常感受身體狀態,尤其晨起或陰雨天。

表現:身困重,四肢酸脹,小腿輕微浮腫;精神不振,易疲勞,陰雨潮濕天氣這種感覺會明顯加重。中醫認為濕性重濁,易阻滯經絡,導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

抓住三伏天,老年人祛濕這樣做

一、善用中醫外治法

三伏貼(天灸):在特定穴位敷貼溫陽散寒、化痰祛濕的藥物,借助三伏天陽氣驅散寒濕。

盤龍灸:利用姜末和艾葉灸督脈和任脈,溫通經絡,健脾化濕。

銅砭刮痧:用銅砭在身體指定的部位反復刮擦,促進氣血運行,排出濕邪。

拔罐療法:以罐為工具,通過燃火或抽氣等方式產生負壓,達到疏經通絡、逐寒祛濕的效果。

二、飲食調理,健脾利濕

宜: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多吃健脾利濕食材,如薏米、赤小豆、茯苓、山藥、冬瓜、絲瓜、白扁豆、鯽魚等。適量吃姜(姜茶、做菜放姜)。

忌:日常少吃或不吃生冷寒涼(冰飲、冰淇淋、大量生冷瓜果)、油膩肥甘、過甜食物。慎食粘膩難化之物(如糯米制品)。

三、適度運動,微汗為度

選擇溫和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散步、瑜伽等,促進氣血流通,幫助排汗祛濕。

關鍵:避免大汗淋漓,以感覺身體發熱、微微出汗為最佳。出汗后及時擦干,更換濕衣,避免吹冷風直吹。

專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老年病科主任袁春云提醒,濕氣表現因人而異,老年人癥狀常不典型或多種疾病并存,濕氣表現可能更復雜。安全第一,祛濕方法需結合自身體質和基礎疾病選擇調理方法。

在進行三伏貼、艾灸或嘗試新的食療方前,建議咨詢醫生,評估是否適合,避免盲目跟風。祛濕調理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不能替代原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規范治療和用藥。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老年病科 夏浪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老年病科 夏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