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學生心理門診的診室內,18歲的小肖(化名)正由父母陪同就診。從父母的描述里得知小肖從上初中開始就常常心情低落,焦慮失眠,記憶力下降,嚴重時甚至還有過自殘行為等等。然而,小肖的情況并不是個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兒少心理科副主任醫師盛夏表示,在心理健康問題顯現初期,我們需要關注到一個關鍵性的生理因素指標——維生素D。

一項對我國兒童青少年群體的維生素D水平的橫斷面研究,兒童青少年群體的維生素D缺乏率為27.9%,不足率為31.6%。亞組分來,化解這場陽光下的“危機”就更顯得迫在眉睫了。

維生素D缺乏,為何成了學生心理健康的“隱形殺手”?

維生素D在身體中的作用遠不止“強健骨骼”。它更像一把鑰匙,打開大腦情緒調控系統的大門。當維生素D與腦細胞核中的受體結合,能顯著提升5-羥色胺的合成效率——這種被稱為“快樂神經遞質”的物質,直接關系著情緒的穩定性和愉悅感。

有臨床研究發現,當血維生素D水平低于20ng/ml時,神經興奮性異常增強,導致煩躁、注意力渙散、入睡困難等連鎖反應,甚至還會誘發持續性心境低落。

更令人警覺的是,這種狀態在青少年群體中普遍存在。一項覆蓋多所高校的檢測研究顯示,18-25歲學生維生素D平均水平僅20-25ng/ml,遠低于30ng/ml的健康閾值。

值得注意的是,維生素D缺乏對情緒的影響并非單獨存在,它同時還削弱免疫屏障,使學生更易感冒且病程延長;降低肌肉協調性,增加運動損傷風險;甚至影響夜間褪黑素分泌,導致深度睡眠減少。在學業與身體的雙重消耗下,使得學生群體的健康問題陷入惡性循環。

現代校園生活的五大“高危”因素

1.戶外活動不足:

當代學生日均戶外活動時間恐不足普遍0分環境中的玻璃窗雖透光,卻過濾了90%以上促成維生素D合成的UVB射線。

2.飲食結構失衡:

外賣取代食堂,奶茶替代牛奶,富含維生素D的深海魚、蛋黃、奶酪等攝入銳減。

3.肥胖加劇缺乏:

學生超重率達21%,脂肪組織如同維生素D的“監獄”,扣押著30%-50%的維生素D,使其無法進入血液循環。

4.防曬措施過度:

SPF30以上的防曬霜能阻斷95%的皮膚維生素D合成,而美白風潮讓學生們“全副武裝”,連正常通勤都拒絕接觸陽光。

5.晝夜節律紊亂:

熬夜趕論文或刷手機,導致錯過最佳日曬時段(10:00-15:00),此時段外皮膚合成效率下降40%。

維生素D缺乏的“情緒信號”

1.情緒低落:無緣無故感到悲傷、興趣減退,類似輕度抑郁。

2.疲勞感加重:即使睡眠充足,仍覺精力不足,上課難以集中。

3.睡眠障礙:入睡困難、易醒,可能與維生素D影響褪黑素分泌有關。

4.肌肉酸痛:不明原因的四肢無力,運動后恢復慢。

注意:這些癥狀常被誤認為是“學業壓力大”或“熬夜導致”,其實,維生素D缺乏或是潛在誘因。

科學應對策略,校園場景下的“補D三部曲”

第一步:智慧光照計劃

1.黃金時段:利用課間碎片時間實施“精準日曬”,上午11點至下午3點間,選擇15分鐘(深膚色者25分鐘)暴露前臂和面部;

2.防曬權衡:采用“局部防護法”,僅在鼻尖、顴骨等易曬傷區涂抹防曬霜,保留肢體皮膚合成能力;

3.陰天策略:紫外線指數>3時(多數陰天可達標),仍可進行戶外活動,云層僅削弱20%UVB。

第二步:強化膳食補充

1.高效來源:在食堂或外賣中優選,即食沙丁魚罐頭(100g含680IU)、蛋黃醬三明治(2個蛋黃提供98IU);

2.強化食品:選擇維生素D強化牛奶(每日2盒補200IU)或紫外線照射的鮮蘑菇(100g高達1000IU);

3.吸收增效:配合富含鎂的食物(堅果、菠菜)促進VD活化,避免與濃茶、咖啡同食影響吸收。

第三步:醫學精準干預

1.篩查先行:推動入學體檢增加25-羥維生素D檢測,低于20ng/mL者啟動醫療干預;

2.根據我國維生素D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24)顯示,在劑量上,可予每日療法或大劑量沖擊療法;在劑型上,可選用口服法或肌肉注射法;治療原則以口服為主,口服法比肌肉注射法更快提高25-羥維生素D水平。

如需使用大劑量維生素D用于治療時,應充分考慮安全性,并在醫生指導、監測下使用。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 檢驗醫學科 周佳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 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