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周炳紅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2022年2月,SpaceX的49顆新衛星剛升空就詭異地加速墜落,仿佛被一只無形巨手從太空拽向地球。工程師雖奮力挽救,但近40顆衛星最終還是在與大氣層的劇烈摩擦中,化作了悲壯的流星。
這并不是孤例,近年來,低軌衛星的墜落正在顯著加速。2024年,僅墜入大氣層的星鏈衛星就已超過300顆,數量觸目驚心。沒有碰撞,沒有爆炸,究竟是誰,導演了這場太空中的集體墜落?
這并非科幻情節,而是一場正在真實上演的宇宙大戲。它的導演,遠在1.5億公里之外——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
很多人印象里,太陽溫和而慷慨。但它也有暴躁的一面。大約每隔11年,太陽就會進入一個“狂暴期”,頻繁地向宇宙拋出由高能粒子組成的“能量炸彈”——這就是日冕物質拋射。當它不幸對準地球時,一場地磁風暴就此誕生。
地磁風暴對我們是夢幻的極光,對衛星卻是噩夢的開始。它的巨大能量會加熱地球高層大氣,使其像海綿吸水一樣膨脹。這就像地球突然“虛胖”了一圈,對于近地軌道衛星來說,如同在高速公路上飛馳時,一頭扎進了濃霧。曾經可忽略的太空空氣阻力,瞬間變成了致命殺手。
而星鏈衛星,恰恰是其中脆弱的受害者。其一,軌道較低,只有大約500公里,對大氣密度的任何微小變化都極其敏感。其二,數量龐大,數千顆衛星的基數,使得任何一次地磁風暴,都能輕易“捕獲”到一批倒霉的衛星。
如今,隨著太陽活動在2025年左右達到高峰,觀測到的數據顯示,低軌衛星的軌道衰減率正急劇上升。數千顆衛星的“失控墜落”,則有可能引發更大的危機——“凱斯勒綜合征”。
當軌道垃圾密度達到臨界點,一次碰撞就能引發毀滅性的“雪崩效應”——一次碰撞產生成百上千的碎片,這些碎片再次撞擊其它太空垃圾或衛星,又撞出更多碎片,循環往復,最終用一層危險的“碎片云”將地球軌道鎖死,困住人類的航天活動。地磁風暴帶來的軌道異常,極大地增加了碰撞風險,每一次緊急避讓,都是在“凱斯勒綜合征”的懸崖邊上跳舞。
這場危機并非美國獨有。中國也正在加速建設自己的低軌巨型星座。同樣的軌道,同樣的環境,我們也將面臨地磁風暴同樣的考驗。面對這個全人類的共同挑戰,我們該怎么辦?
為此,我們的應對策略是三管齊下:
首先,是更精準的空間天氣預報。像預報臺風一樣,提前預警,讓衛星從容應對。其次,是更智能的“太空交通管理系統”。通過強大的監測網絡,實時監控每一片危險碎片,為擁擠的太空規劃出安全“航線”。最后,我們還需要“太空清道夫”,研發用“魚叉”捕獲、“大網”打撈甚至激光清除等技術,主動清理太空垃圾。
好了,總結一下:太陽爆發引發地磁爆,讓地球高層大氣密度增加,從而增加了低軌衛星的阻力,讓衛星加速墜落。所有的低軌巨型星座都要面對這一挑戰,只有發展更加先進的空間天氣預報、太空交通管理系統,并主動清除太空垃圾,才能克服上面的挑戰,順利地奔向星辰大海!
來源: 返樸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