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眼下正值山竹上市季節,價格不菲的山竹買回家就像“開盲盒”,有時會發現果肉上有“神秘黃漬”。這些“神秘黃漬”究竟是什么?能否食用?如何挑選優質山竹?
黃漬是天然分泌樹脂,少量可食用
山竹被譽為“果中皇后”,擁有紫色外皮和白嫩果肉。吃起來肉嫩汁多,酸酸甜甜,還帶有果香和花香。
山竹也稱倒捻子、鳳果、莽吉柿。它原產于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一種典型的熱帶水果,主要分布于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目前,在我國海南、臺灣、福建、廣東和云南等地也有種植。
山竹雖產于南方,但現在全國各地商超都有售賣。很多消費者都喜愛它甜軟多汁的口感,但買回家有時會發現果肉上有“神秘黃漬”。這些“神秘黃漬”其實是山竹果皮中的天然分泌的樹脂,也被稱為“黃膠”。在果實運輸或采摘過程中受到擠壓或損傷時,樹脂會滲入果肉中導致染色。儲存溫度不當、成熟度不足也可能導致這一現象。雖然少量黃斑一般無毒,可以食用,但它也意味著果實曾受損,果肉結構可能已發生變化,更容易變質。若黃漬面積較大,果肉變硬、有異味,建議不要食用,以免引起胃腸不適。
挑選優質山竹要“三看一按一聞”
挑選山竹還有一個簡單的口訣:三看、一按、一聞。
其中“三看”,第一看顏色,優質山竹的果皮應呈紫紅色,略帶彈性。第二看果底的“花瓣”數量——通常對應果肉的數量,一般5瓣到7瓣最佳,瓣數越多,果肉帶核的概率越低且口感好。第三看果蒂,新鮮的果蒂呈綠色且緊實,如果已經枯黃脫落,可能存放時間較長。
“一按”,是用手輕輕按壓果皮,應該有微微的彈性;如果按起來硬得像石頭,說明已經老化不宜食用了。
“一聞”是靠近嗅一嗅,如果帶有異味,也要提高警惕。
掌握這些小技巧,吃山竹就不再是“開盲盒”。
(作者系復旦大學博士、上海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
延伸閱讀
山竹一定要冷藏保存
山竹屬于熱帶水果,買回來后建議低溫貯藏。這是因為低溫能延緩山竹果殼木質化和果肉褐變,減少營養流失。研究發現,4℃低溫冷藏能延緩山竹可溶性蛋白質、可溶性固形物、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的下降,并降低有害物質丙二醛(MDA)的積累,從而保持新鮮口感。建議一周內食用完,否則果肉會逐漸變黃變硬,影響品質。
MDA是植物衰老過程中膜脂過氧化作用最重要的產物之一,它的產生能加劇細胞膜的損傷,MDA的積累對果蔬細胞質膜和細胞器會造成一定的傷害。
需要提醒的是,山竹含糖量較高,食用后應及時漱口或使用牙線清潔,避免糖分殘留滋生細菌,引發齲齒等口腔問題。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