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 娜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

審核:沈海濤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 主任醫師

2023年春節,90歲高齡的“濟公”扮演者游本昌先生的拜年視頻引發全網共鳴。當多數人祝福“身體健康”時,他特別提到了“身心健康”——這個常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祝福,道出了當代人最深層的精神需求。

《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2024)》顯示,目前,我國抑郁癥患者數量達9500萬,其中青少年患者占比超30%。更讓人揪心的是,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學生的抑郁檢出率分別為40%、30%和10%。

圖1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在信息爆炸時代成長的孩子們,心理年齡普遍“早熟”。心理健康就像身體的免疫系統,平時默默守護孩子成長,一旦失衡,卻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作為監護人,我們是孩子最親近的人,該如何識別這些“心理警報”呢?

【預警信號識別指南】

√持續2周以上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

√不明原因的軀體癥狀,如頭痛、腹痛、惡心等

√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沖動、學習困難等

√不自主的、快速的、重復的肌肉抽動或發聲抽動

√入睡困難、睡眠不安、夜驚、噩夢等

圖2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有趣的是,《西游記》中唐僧與孫悟空的相處模式,恰是家庭心理教育的生動教材。讓我們用這個經典故事來解碼親子關系中的心理密碼吧!

【原生家庭的“五行山”】

唐僧代表傳統權威型家長:用緊箍咒實施控制、以“為你好”施加語言暴力、缺乏沖突解決技巧。

孫悟空象征被誤解的孩子:被壓山下五百年仍保持活潑本性,卻在取經過程中逐漸自我懷疑,甚至用極端方式表達訴求。

【三大親子關系升級方案】

1.關鍵問題一:

現在很多家庭中的長輩總是“一言堂”,對自己有著高度的優越感,企圖“掌控”孩子。孩子在這種高壓下,會產生焦慮和恐懼,還可能會將這種控制內化為內心壓力,他們害怕犯錯、害怕不被接受、害怕背離父母的期望,就像悟空后來遇到妖怪時會因擔心師傅責罵而不敢下手除妖,這種壓力感若長久累積,會導致孩子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中,為心理健康埋下極大的安全隱患。

優化方案:從“緊箍咒”到“金箍棒”——平等相處

√把“你必須”改為“你覺得”

√用提問代替命令,比如:“這個妖怪該怎么打呀?”

√允許試錯,把“除妖”決策權還給孩子

2.關鍵問題二:

《西游記》里,唐僧經常數落悟空“濫殺無辜”。對孩子來說,父母語言暴力帶來的精神和情感傷害,甚至超出肉體上的傷害,并且這樣的影響是具有時間延續性的。在語言暴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尤其是長期打壓、謾罵中長大的孩子,極可能會出現心理問題。

優化方案:從“念咒語”到“說心經”——溝通革命

√警惕語言暴力,停止數落:

“你真沒用”=人格否定!

“別人家孩子……”=惡意比較!

“我當初就不該……”=情感勒索!

√學學觀音菩薩的溝通智慧:積極傾聽、共情(我知道你很委屈)→接納和引導(我們想想更好的辦法),學會換位思考和感同身受。只有做到這些,才能讀懂孩子的真實心理需求,才能給他們更好的教育和愛。

3.關鍵問題三:

在三打白骨精的過程中,唐僧說“連傷三命,佛祖怪罪,天理難容”,悟空大怒,一個筋斗云就飛沒影了。

優化方案:從“趕徒弟”到“解心結”——沖突管理

遇到“三打白骨精”式矛盾時,父母應按下暫停鍵,在“念緊箍咒”之前先深呼吸,區分事實與自己的想象,盡可能理解孩子的思維特點,把復雜事物分解簡化,鼓勵孩子敢于表達,正面肯定他們積極的想法,同時耐心解釋,與他們共同制定“除妖”方案。

圖5 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在長大的過程中,原生家庭是我們接觸世界的第一個地方,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最小單位。心理健康不是專業機構的奢侈品,而是每個家庭可實現的日常。希望家長們以唐僧為戒,做到與我們的“小悟空”平等相處、和諧溝通,同時正確解決沖突,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理解和支持的家庭環境。當我們把“唐僧式管教”升級為“悟空型陪伴”,孩子自會修煉出強大的心理“七十二變”!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