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是一項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不斷提高抗御災害能力和現代化水平,人類與臺風等自然災害的關系也正在改變:從經驗定性判斷到數據定量決策,科技創新正在把它們轉化為可預測、可防御的自然現象,甚至可控制、可利用的自然資源。

每次臺風來臨,你是否習慣打開手機查看其路徑?

然而,臺風有時也不按“劇本”走,說好“拐個彎就走”突然來了個“回馬槍”,預報風力不大,破壞力卻極強。網友調侃:天氣預報員大概是世界上最不靠譜的職業。

難道真是氣象臺不給力嗎?真相遠比你想的復雜。在與臺風不確定性搏斗的進程中,各路專家也使出了渾身解數。

此前,海洋精準感知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教授李培良帶領研究團隊,完成了一項業內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信天翁”在海面上測試。 受訪者供圖

6月13日0時28分,一艘無人風帆航行器從今年第1號臺風“蝴蝶”北部進入臺風眼,約半小時后又從臺風東南部穿出。其間,它扛過44節最大風力(約81公里/小時的風速),不僅毫發未傷,還掌握了臺風運動時完整的氣象、海浪等第一手資料。

這是我國海洋氣象史上首次成功利用無人航行器穿越臺風眼,并開展相關數據監測。一個多月來,團隊每天都開會復盤總結,調整船體細節和各項參數,為下一次穿越臺風做準備。

7月20日,“信天翁”再次成功穿越了今年第6號臺風“韋帕”。這意味著,今后臺風預測“翻車”幾率或能逐步減小,人類“把脈”海洋也有了更多手段。

一個“上天派來”的信使,

安然穿過臺風眼

奇跡如何造就?近日,帶著好奇,記者來到浙江大學海洋學院一間實驗室。

實驗室不大,并排放置的三艘航行器挨得很近,側身才能從中間通過,研究團隊正埋頭組裝其中一艘,大家想趁著下一個臺風來臨前完成。

“原來是它?。 背跻姟皠賹ⅰ?,記者心里不免有些許激動。航行器外觀并不復雜,形似虎鯨,長約4.3米,最寬處0.8米左右,帆高4米多。航行器內部由浮力泡沫、驅動器及十多個傳感器組成,可監測風速、波浪、風濕溫壓等數據。

李培良(左二)和團隊成員在實驗室探討船體細節修改。 受訪者供圖

李培良給這些無人風帆航行器取名“信天翁”,和一種大型海洋性鳥類同名,傳說是上天派來的信使,能夠預測天氣。

不過,面對個性極強的臺風,目前全球已有相對成熟的監測手段和計算模型,比如地面監測站、遙感衛星、雷達等,李培良和研究團隊為何還要花大力氣與其直面抗衡?

這要從臺風預報的本質說起。臺風預報是通過數值模型模擬海氣運動,但這是一個典型的混沌系統,微小擾動就能引發巨大變化。

例如,一次未監測到的局部海洋或氣流波動,可能像“蝴蝶扇動翅膀”一樣,在幾天后變成一個路徑或風雨異常的臺風。今年第4號臺風“丹娜絲”,就是這樣不按套路出牌。

另外,“黑天鵝事件”在全球氣候變化下愈發常見,現有模型對極端天氣的預測能力有限,這相當于給計算臺風的“方程式”里增加了許多變量。

由此可見,準確預報臺風難度很大。一方面,目前的監測數據覆蓋仍有盲區;另一方面,受設備限制,臺風監測還停留在外圍。

這些年,一些科學家躍躍欲試,開始嘗試利用無人機穿越臺風核心區域,補齊海洋氣象環境監測的“拼圖”,但最終結果不盡如人意,很難“看”到臺風運動全貌。

還有海面上的浮標化身“哨兵”,在一次次臺風洗禮中完成使命。只不過它們位置固定的特性,也只能碰運氣監測臺風過境時的瞬間變化。

“這是續航能力和驅動方式導致的。”用李培良的話說,跑得快的跑不遠,跑得遠的跑不快。

“信天翁”就像海洋版“無人機”,主要利用風能驅動,通過調整風帆角度產生壓力差,從而推動航行器前進??匡L推著走,還能大大降低航行器能耗,讓能源系統專心為各類傳感器“續命”,0.6噸的體重也讓“信天翁”擁有不錯的抗風能力。

此次穿越臺風“蝴蝶”,“信天翁”就在狂風巨浪中追逐前行。

6月8日,得知臺風要來,團隊成員既興奮又緊張,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臺風路徑實時發布系統?!芭滤粊恚峙滤鼇y來?!?/p>

6月10日,臺風“蝴蝶”逐漸生成,團隊將“信天翁”放至其北部530公里處開啟任務。此后幾天,大家24小時輪流值班,一雙雙帶著紅血絲的眼睛匯聚在實驗室里。

6月13日凌晨0時28分,“信天翁”進入臺風風圈,有人盯著手機關注臺風走向,有人盯著電腦數字化后臺,隨時調整航行器位置。

“成功了!”0時56分,“信天翁”跟著臺風航行了半個多小時后,不知誰大喊一聲。

一向淡定的李培良從座位上站起,雙手微微顫抖,在微信群發了個大紅包。

“我國在海洋氣象監測領域邁出了歷史性一步?!敝袊Q蟠髮W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朝暉說,這也為科學家深入了解臺風內部結構、形成機制及演變規律提供了有力支撐,有助于準確理解海氣界面的物質能量交換,提升臺風預報的準確性和防災減災能力。

“信天翁”在湖面上測試。 受訪者供圖
無數次“散架”,

只為一趟“環球旅行”

無數次“散架”,只為一趟“環球旅行”

這歷史性的一步,李培良帶著團隊走了4年。

獲取臺風眼內關鍵數據,長期以來讓科學家犯難?!澳懿荒苎邪l一款設備,讓它跟著臺風跑?!薄靶盘煳獭钡碾r形,開始在李培良腦海里萌芽。

就這樣,無經驗、無資源、無平臺,李培良帶著不到10人的研究團隊白手起家。起初,面對高昂的船體模具制作費,團隊成員決定自己干,一刀一刀銼磨、一榔頭一榔頭敲打,花了1個多月時間純手工打造。

“其實造船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它在極端環境中生存下來。”李培良喜歡看達喀爾拉力賽,他以此來給記者打比方,“好比一輛汽車要去參加拉力賽,不僅要面對高溫、沙塵,還要挑戰沙漠、戈壁、河灘等復雜路況,性能很重要。”

“有時一條完整的模擬船出去,回來后不是零部件掉了,就是帆被撞壞了?!币淮未慰粗仟N歸來的伙伴,李培良也懷疑過自己,到底要不要繼續堅持。但他笑稱自己“臉皮厚不怕失敗,不行就下一次”。

“信天翁”團隊來自海洋學、計算機、電子、機械等專業,領域不同想法自然也不同,常常開著會就“吵”了起來。

有一回,大家為了控制系統中一個螺帽墊片爭了起來,李培良認為多放一個墊片穩定性更強,但有成員認為沒必要這么復雜。

還有一次,李培良看到大家在船體上安裝了4G通信系統后立馬指責,這套系統在全球范圍內無法適用,可成員們也很委屈,只不過是試試,不用如此較真。

摸索前行的過程中,有人因為彷徨離開,也有人因為情懷加入。王肖楠就是其中之一。他辭去北京的工作加入“信天翁”團隊,助力船只通信技術。王肖楠不知道“信天翁”未來到底能完成多少任務,他只是覺得“這件事有用”。

2022年,在無數次頭腦風暴后,“信天翁”終于初具成型。緊接著,是一場長達3年的拉練。團隊成員帶著“信天翁”沿著我國的海岸線走南闖北、邊試邊改,累計試驗時長2200小時。

萬事俱備,只欠臺風。今年初,在大海中拉練的“信天翁”各項參數都趨于穩定,在強風測試中也不再“散架”。李培良對其穿越臺風有了一定底氣,便和同行聊起這個想法,誰知無人看好,甚至還有人潑冷水說“別折騰了,肯定會被吹跑”。

等風期間,李培良和團隊在1.0版本基礎上,“精加工”了4個月,將其升級為2.0版,最終成功完成任務。

這段時間,團隊又進入無盡的調整和測試。預計今年底,“信天翁”就將從全球海況最惡劣的海域之一——西風帶出發,開啟它的“環球旅行”,迎接更多極端環境的挑戰。

此外,團隊還將迭代制造材料,讓“信天翁”可潛入海底1000米工作。全球海洋氣象環境監測的數據空白,或將被一點點填補。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

不過,李培良和團隊的野心遠不止臺風。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要讓‘信天翁’環球航行,獲取更豐富的海洋環境數據?!崩钆嗔颊Z氣堅定。

之所以先與臺風抗衡,因為這是海洋與大氣物質能量交換過程中,最復雜的一種情況。在李培良看來,挑最難的先上,成功率就會更高。

古往今來,從迎風放紙鳶的孩童,到去高山把風變成清潔能源的“追風人”,再到給風定級分類的科學家,人們似乎從未停止過對風的追逐。

風的背后是海。海洋的溫度、水流和生命變化,驅動著全球生態系統,人類對海洋同樣著迷。

為什么要“把脈”海洋?Deepseek給出的回答,是因為這關乎我們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的健康、人類的未來以及我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基本理解。

李培良的回答則多了一份家國情懷:“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誰占據了海洋空間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人類對海洋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而現實中的海洋,也遠比故事里的“龍宮”有趣得多。

那么,目前人類“把脈”海洋的功力究竟有幾成?

據李培良介紹,現在海洋環境監測有定點和運動兩種常見方式。前者多為傳統的錨系浮標和科學調查船等,但成本高、靈活性差;后者雖優勢明顯,但設備在極端環境中生存能力不強。

比如運動監測,這就不得不提到業界響當當的“明星”——Argo浮標。這是25年前啟動的一個國際計劃,人類歷史上建成的首個海洋立體監測系統,中國、美國、法國、德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團體共同參與。

科學家們要把一個個像針筒一樣的家伙丟入大海,讓它們作為海洋的“眼睛”漂流三至五年時間,在0至2000米海域內起起伏伏,監測海水溫度、鹽度等關鍵要素,并將其自動傳送至衛星地面接收站,實時為氣候、海洋學及漁業研究提供數據。

前段時間,我國一艘以“魔鬼魚”命名的無人潛水器——“海魟二號”也打開了運動監測的新空間。這款潛水器重約0.4噸,最深可至海底1500米,最長連續工作10小時。

在18天的自主運行中,“海魟二號”完成了貼海底定高巡航、定點懸停、原地轉彎等高難度動作,并27次開展高精度水下自主對接,進入水下基站充電補給并傳輸數據,成功率達100%。

這兩年,有參賽者開始將目光轉向無人風帆賽道。除了“信天翁”,還有一位強勁對手,是美國一家海洋無人機公司研發的Saildrone。

和“信天翁”類似,Saildrone是利用風能和太陽能驅動的無人帆船,如今已在北大西洋追蹤過颶風,發現了太平洋一座3200英尺高的水下山峰,并開始繪制全球海底地圖。

事實上,Saildrone的相關研發成果,給了李培良做強“信天翁”的信心與決心?!皣饪梢?,我們為什么不行,還要比他們做得更好?!北藭r,李培良在網上看到新聞后暗下決心。

“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日趨完善,海洋環境監測和資源開發的邊界或將被重新定義?!闭憬髮W海洋生物與藥物研究所副所長章春芳教授說。

也許不久的將來,還有更多“信天翁”“海魟二號”和Saildrone等先進設備誕生,幫助我們逐步揭開深邃海洋的神秘面紗。

延伸報道向新而行 向海圖強

中國的海洋環境監測技術和設備發展,可以追溯至20世紀中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國外引進到國產化自主研發、從單一監測到綜合立體觀測、從近海到遠洋、從海面到深海這幾個階段。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海洋環境監測技術和設備幾乎空白,主要依靠傳統的船載模式。由于缺乏現代化設備,監測手段大多以人工操作為主,效率低、覆蓋范圍小。盡管如此,中國海洋環境監測的基礎數據從那時起漸漸有了積累,并逐漸形成海洋環境監測體系的雛形。

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加大對海洋科學的研究力度,并逐步引進國外先進海洋環境監測設備,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技術消化和吸收。這一時期,中國開始研制自主的海洋監測設備和平臺,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近岸波浪浮標和溫鹽深浮標,并建造了一批海洋調查船,如“實驗”“向陽紅”系列海洋調查船。此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還借助國際合作,逐步掌握了海洋遙感技術,在中國海域開展了對海洋溫度、葉綠素濃度等參數的相關監測和研究。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海洋監測技術和設備發展進入了快速發展的自主創新階段,在國際上逐步占有重要地位。這一時期,我國建立了包括近海和遠洋的海洋浮標監測網絡,能夠實時監測海洋溫度、鹽度、海流等環境要素;“海洋一號”“海洋二號”和“海洋三號”等系列海洋衛星相繼發射,覆蓋了海表溫度、海洋動力環境、海冰監測等多個領域,實現了海洋遙感監測技術的國產化。

此外,我國在無人海洋環境監測設備上也取得了顯著進展,自主研發了“海燕”系列和“潛龍”系列水下滑翔機。同時,海洋環境監測開始從近海向深遠海推進,開展了諸如“南海深部計劃”等深遠海監測,全面提升了我國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和監測范圍。

近年來,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正向更加現代化和國際化的方向邁進,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和海洋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高機動性、智能化海洋監測設備以及平臺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我國自主研發的智能化移動海洋環境監測設備具備了長航時、高海況、全海深以及復雜海洋現象的監測能力。

未來,我國在全球海洋環境監測和研究領域的影響力還將不斷提升,貢獻更多力量。例如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海洋環境監測設備和技術支持,參與更多的國際海洋環境監測計劃,并與國際組織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海洋環境問題。

(本文作者顧艷鎮,系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

==================================================================================================================================================================================================================================================================================================================================================================================================================================================================================================================================================================================================================================================================================================================================================================================================================================================================================================================================================================================================================

來源: 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