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就是嚴重版感冒,區別不大?
這是一種常見誤區。
從病原學、臨床表現、傳染性和危險性來看,流感與普通感冒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
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主要局限于上呼吸道,表現為流涕、輕度發熱、咳嗽和偶發喉嚨痛,是一種“自限性”的輕微病毒感染,幾乎不會引發嚴重并發癥,死亡率接近于零。
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如H1N1、H3N2等)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常伴有高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性癥狀,甚至可引發病毒性肺炎或繼發性細菌感染,嚴重時會危及生命。2009年美國首次報告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引發了全球大流行,造成數百人死亡;而禽流感(如H5N1、H7N9)的病死率更高,可達70%。
此外,流感具有明確的季節性流行高峰,傳播速度快,病毒變異頻繁,需要通過疫苗預防和特異性抗病毒藥物(如奧司他韋)治療。而感冒則全年可見,病情較輕,常通過支持療法自行痊愈,不需要也無法用疫苗預防。
表面上看,流感與感冒都可能伴有咳嗽、喉嚨痛等癥狀,但本質上,感冒是“小病自愈”,而流感是“潛在重病”。正是這種“像但不一樣”的特征,使得公眾容易誤判,進而延誤治療或濫用抗生素,造成更嚴重后果。
所以,不能把流感當作“嚴重一點的感冒”,而應給予足夠的重視。一旦出現持續高熱、明顯乏力、呼吸困難等癥狀,應及時就醫,以防并發癥風險。正確認識流感,是防范流行、保護自身和家人健康的重要前提。
參考資料
[1]Lee WJ. Common Cold and Flu. Vitamin C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 2019:89–100.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