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看我游得怎么樣?”——話音未落,三米外的孩子突然安靜地下沉。沒有撲騰、沒有呼救,短短 20 秒后只剩手臂在水面微微抖動。幸運的是,救生員一把將他撈起。事后爸爸驚魂未定:“我以為他在憋氣玩!”

這就是現實中的“無聲溺水”。每年 5–8 月,兒童溺水事件進入高發期,80% 以上的案例發生在家長“就在旁邊”時。今天,我們就用一篇科普,教您快速識別孩子溺水的真正信號,并掌握 3 個關鍵動作,讓悲劇不再重演。

一、溺水為何“悄無聲息”?

生理本能:落水瞬間,身體會優先關閉氣道、防止嗆水,聲帶無法振動,自然喊不出“救命”。

動作模式:手臂本能向下壓水、頭后仰,看似“踩水”,實則是求生反射,外人誤以為是“在玩水”。

黃金時間:從嗆水到失去意識,只需 20–60 秒;一旦沉入水中,缺氧 4–6 分鐘即可造成不可逆腦損傷。

二、孩子出現這些表現,立刻施救!

① 頭部后仰、嘴巴在水面上下浮動,像在“抬頭看天”。

② 眼神呆滯或緊閉,無法與家長對視。

③ 手臂向兩側或下方劃水,動作機械且節奏紊亂,無法揮手呼救。

④ 身體呈垂直狀態,腳似乎踩不到底,漂浮卻原地不動。

⑤ 頭發遮住前額或眼睛,水面出現大量小氣泡。

只要發現以上任意 2 條,立即啟動救援!

三、家長 3 步“零秒反應”

叫:大聲呼叫孩子名字,若無回應,立刻下水或拋擲浮具。
伸:趴臥岸邊,用長桿、樹枝、泳圈“遞過去”,切忌直接手拉手,避免被拖入水。

拉:孩子抓住浮具后,側向拉回岸邊;上岸后立即檢查呼吸、心跳,必要時進行心肺復蘇,并撥打 120。

四、預防永遠優于救援

? 一米法則:孩子下水,家長保持一臂以內距離,視線不離開。

? 四不原則:不獨自下水、不游野泳、不飯后立刻下水、不逞強比憋氣。

? 雙層保險:正規泳池配備救生員 + 孩子穿合規浮力背心,雙重守護。

? 技能先行:5 歲以上即可學習正規游泳課,家長同步掌握心肺復蘇操作。

溺水不會預告,卻能被預防。下一次帶孩子去泳池或海邊,請記住:真正的守護不是“我在旁邊”,而是“我能一眼看出危險”。把這篇文章轉給家人、朋友,讓更多孩子安全地享受水的歡樂。

來源: 科普驛“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