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冰品是很多人“心頭好”

一離開冰箱的它們

迅速化了或者解了凍

后來發現吃不完再凍回去

這樣的做法

可能暗藏食品安全風險

如何避開冰品風險?

如何科學食用與冰凍?

一起來看

↓↓↓

這樣的冰品盡量別吃,兩大“高危區”

夏季刨冰、冰沙、冰激凌、冷凍甜點都能為我們提供冰涼口感,消暑降溫。它們除了冰冰爽爽,還是一個即食性食品。

“高危區”:冰品融化后再冷凍,經過了物理變化,口感也隨之變差,還會導致營養比發生變化。

冰品在融化時,原本均勻分布的微小冰晶(直徑約20微米至50微米)融化成水,重新冷凍時水分會圍繞未融化的大冰晶重新凍結,導致冰晶體積增大、分布不均,這就使得口感從細膩綿密變得粗糙如“冰碴”。此外,空氣逸出,結構破裂,重新冷凍后無法恢復,特別是冰激凌(含奶、奶油類),再凍后吃起來沒有正常的口感那樣蓬松、軟糯。

“高危區”:冬眠狀態的細菌紛紛蘇醒,讓細菌“爆表”。

冰品中富含糖分和水分,即使重新放回冰箱,也需要時間才能讓食品從內到外完全凍住,**細菌仍然會利用這段時間空隙提高基數,呈指數增長。**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冷凍飲品和制作料》(GB 2759-2015)要求對冰激凌、雪糕、雪泥、冰棍等冷凍飲品中的“菌落總數、大腸菌群”等微生物限量做了明確要求。

但實際生產生活中,只要有生產滅菌不足、冷鏈反復凍融都可能導致冰品中的微生物超標。如李斯特菌是少數不怕低溫的致病菌,經常被叫作“冰箱殺手”,可在零下20℃存活,食用后可能引發食物中毒。

而且,反復凍融會破壞包裝密封性,增加環境細菌(如沙門氏菌)侵入風險。不慎食用融化的冰品,開始引發腹瀉、嘔吐等食源性疾病;甚至出現發燒、胃疼等癥狀。

在實際生活中,如果輕微軟化又及時放回冷凍的,下次還是可以食用的;如果完全融化,尤其是戶外暴露超過1小時的液態冰品,果斷丟棄。

如果你是一個身體很健康的成年人或許不用太擔心,拉兩天肚子就好;但對于孕婦、新生兒、老年人和免疫系統較弱的人而言,感染風險更高,而且更為兇險。

想要安全吃冰,記住這三步法則

我們都知道,零下十幾度的溫度是凍死不了細菌,只不過是由于溫度和水活度的降低,暫時進入冬眠狀態而已。所以要想買到放心的冰品,以及安全地吃冰品,記住這三個法則:

選購法則

在選購冰激凌、雪糕等冰品時認準包裝上“SC”生產許可證,查看生產日期、保質期,拒購“三無”產品;還可以多看看標簽,冰激凌和雪糕都是冰飲中的“明星”產品,但執行的國標不一樣,冰激凌按照國標GB/T 31114要求,乳脂≥5%,口感綿密;雪糕則是對應國標GB/T 31119,含水量高,熱量可能較低。

檢查它的狀態,警惕反復融凍,如出現包裝破損、冰品表面或包裝內出現很多粗糙的冰晶、包裝紙粘在冰品上很難撕開,冰品形狀扭曲變形等跡象的最好不要購買,可能是冰柜儲存條件不佳,或者出現反復融凍的情況。優先拿取冰柜底層的產品(溫度更穩定),盡量避開陽光直射的開放式冰柜。

查看“營養成分表”中的“總糖”(低糖≤5克/100克),警惕“0蔗糖”陷阱;配料表前三位優選“生牛乳、稀奶油”;如果配料表中有“氫化植物油”“植脂末”等字樣需警惕,避免攝入反式脂肪酸。

儲存法則

如果是想要批量買回家里的,記得縮短運輸的路程時間,或者購買后用保鮮袋裝好,盡快放入冰箱。日常食用要做到隨吃隨取,取完后應盡快關好冰箱冷凍室,盡量減少開門頻次,讓它們保持溫度穩定在零下18℃環境中。

食用法則

運動后立即吃冰可能誘發心腦血管痙攣;正餐后立即食用可能易引發胃腸炎。

其他速凍食品,化凍后處理方法

除了冰激凌等冷飲凍品解暑外,冷凍食品因其便捷性和長保質期,逐漸成為許多家庭的必備之選,最佳食用方式是 “一次解凍,一次吃完”。

在解凍過程中會發生兩個重要的變化:一個是溫度的升高,一個是水活度的升高。

如冷凍肉類,隨著溫度和水活度的升高,各種可以導致食物變質的化學反應都逐漸加速,只要短短幾個小時,影響口感不說,還可能讓這細菌的數量翻好幾倍。如果重新放回冰箱,在沒完全凍住前細菌仍然會迅速增長。如果的確吃不完又不想浪費,建議可以徹底煮熟(殺死表面微生物)后再進行冰凍,且僅復凍一次,下次取出重新再高溫煮熟可食用。

如冰凍帶魚、速凍蝦仁等海鮮類,速凍過程涉及水分子結晶的過程,迅速降溫的目的就是讓水形成的冰晶盡可能的小,以盡可能不破壞食品微觀結構的完整性。化了之后同樣會因結構改變,而滋生細菌,如果必須儲存,可以考慮用真空包裝或密封袋重新冷凍。

速凍面點解凍后最好在當天食用,不宜過夜。如果有剩余,可以考慮用微波爐重新加熱,避免再次冷凍。

解凍后的速凍蔬菜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烹飪,但最好避免重新冷凍。多余的速凍蔬菜可以考慮進行簡單的腌制,延長其保質期。

來源: 福建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