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張叔叔3個月前開始出現上腹部隱痛。起初疼痛輕微且呈間歇性,他并未重視。隨后疼痛持續(xù)加重,尤其在進食后更為明顯,并伴有胃脹感。

近日,張叔叔發(fā)現大便顏色變黑,體重顯著下降約10公斤,同時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隨即前往湖南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就診。經系統(tǒng)檢查,最終確診為胃癌

腫瘤二科鄧天好主任介紹,胃癌早期癥狀可能隱匿,不易察覺。但若身體出現以下“警報”信號:長期胃痛腹脹、食欲下降、體重莫名減輕、惡心嘔吐或大便發(fā)黑(黑便),切不可掉以輕心。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始終是提高胃癌治療效果和患者生存率的核心要素。

胃癌有哪些癥狀?

胃癌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其早期癥狀常不明顯,易被忽視。患者多表現為消化不良、上腹部隱痛、飽脹不適、食欲不振等非特異性癥狀。這些表現極易與普通胃病(如胃炎、胃潰瘍)混淆,導致誤診。

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更顯著的體征,如體重銳減、黑便、嘔吐,甚至嘔血。若腫瘤發(fā)生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轉移至肝臟可引發(fā)右上腹疼痛、黃疸),則會出現相應的轉移灶癥狀。

哪些危險因素容易導致胃癌?

1. 飲食因素:長期攝入高鹽、腌制、煙熏、油炸食品,以及新鮮蔬菜水果攝入不足,均會增加胃癌發(fā)病風險。

2. 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感染可導致胃黏膜萎縮、腸化生,進而增加癌變風險。

3. 胃部慢性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疾病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和定期隨訪監(jiān)測,病情持續(xù)進展可能誘發(fā)胃癌。

4. 遺傳因素:胃癌呈現一定的家族聚集傾向。家族中有胃癌患者,其直系親屬的患病風險高于普通人群。

5. 生活習慣:長期吸煙、酗酒會刺激并損傷胃黏膜,削弱胃的自身保護能力,促進胃癌發(fā)生。此外,長期精神壓力過大、情緒抑郁等因素也與胃癌的發(fā)生存在一定關聯。

有哪些信號需警惕早期胃癌?

1. 腹部不適:持續(xù)或反復的上腹部疼痛、腹脹,腹部不適感。

2. 食欲減退與體重下降:食欲明顯減退,進食少量即感飽脹,伴隨無法解釋的持續(xù)性體重下降。

3. 消化不良:反復出現的腹瀉或便秘,胃腸功能紊亂。

4. 消化問題:反酸、胃灼熱(燒心)、頻繁噯氣,餐后飽脹不適感明顯。

5. 疲勞和虛弱:持續(xù)的、無法緩解的疲勞感和全身乏力。

6. 嘔血及黑便:嘔出咖啡渣樣物或鮮血,或排出黑色柏油樣大便(黑便),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

如何確診胃癌?

1. 胃鏡檢查:是確診胃癌的“金標準”。胃鏡能直接、清晰地觀察胃黏膜的形態(tài)、色澤及有無病變,并可對可疑部位進行活檢取樣。病理檢查是最終確診胃癌、明確其類型和分化程度的依據。對于畏懼普通胃鏡不適的患者,可選擇無痛胃鏡檢查。

2. CT或PET-CT掃描:如同為身體拍攝“全景影像”,不僅可評估胃壁是否增厚、不規(guī)則或存在腫塊,更能有效檢測癌細胞是否已擴散至肝臟、肺部等遠處器官(評估分期)。

3. 腫瘤標志物檢測(血清學檢查):檢測如CEA、CA19-9等指標,可為病情評估提供輔助信息和提示。但需注意,單憑腫瘤標志物無法確診胃癌。

日常如何預防胃癌?

一、優(yōu)化飲食結構

1.減少高鹽及腌制食品:限制咸魚、腌菜、臘肉等高鹽腌制品的攝入。

2.增加新鮮蔬果和全谷物:多食用富含維生素、抗氧化劑的新鮮蔬菜(如西蘭花)和水果(如柑橘類),以及全谷物食品。

3.避免加工肉類和高溫烹飪:減少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制品,以及燒烤、油炸食物的攝入。選擇更健康的烹飪方式(如蒸、煮、燉)。

二、改善生活習慣

1.戒煙限酒:徹底戒煙,嚴格限制酒精攝入。維持健康體重: 通過均衡飲食和規(guī)律運動將體重控制在合理范圍。

2.管理精神壓力:保持積極樂觀心態(tài),學會有效應對壓力,維持心情舒暢。

三、定期體檢

尤其對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有家族史、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胃病者),定期進行胃鏡等針對性體檢至關重要。

湖南醫(y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腫瘤二科 劉娟 楊四娥

關注@湖南醫(y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