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柑橘種植面積位居世界第一,廣西是全國最大的柑橘種植基地,柑橘產業是鄉村振興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但近年來,柑橘產業深受黃龍病困擾。因此,如何綠色有效遏制黃龍病傳播成為我國各科研團隊的主攻方向。
近日,記者獲悉,廣西農科院植保所研發團隊將傳播黃龍病的唯一昆蟲媒介柑橘木虱作為突破口,開發出一項柑橘木虱智能監測預警和綠色防控新技術,此技術獲廣西植物保護學會和多位行業專家高度認可,這對推動柑橘產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團隊經調研發現,柑橘木虱是廣西99.97%柑橘果園中傳染擴散柑橘黃龍病唯一媒介,因此,有效治理柑橘木虱是遏制柑橘黃龍病大規模傳播的關鍵。然而,目前我國柑橘產業主要依靠大量施用化學農藥的方法防治柑橘木虱,導致柑橘木虱產生抗藥性,果實農殘超標和生態環境污染等一系列次生危害。如何既保障柑橘產業可持續發展、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又能推進農藥使用減量控害?
據悉,團隊研發的這項技術創新柑橘木虱智能監測預警方法,構建集成清”“阻”“控”“護”“治”木虱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體系,開發柑橘木虱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產品,讓橘農在減工降本的同時,實現了“生態”與“收益”的雙贏。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華善村,這里的柑橘園設置有精準判斷木虱發生時間及程度的秘密武器——“監測樹”。
廣西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鄧鐵軍介紹說,該方法利用柑橘木虱喜陽性和嫩梢的生物學特性,在柑橘果園的邊沿種植特定柑橘樹作為柑橘木虱“監測樹”,通過對“監測樹”的修剪和肥水管理,促使“監測樹”提前抽梢和保持新梢,使柑橘木虱優先發生在“監測樹”上,從而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理”。這大幅提高柑橘木虱監測預警的準確性,為精準防治提供精準蟲情信息,有效切斷了柑橘黃龍病傳播擴散途徑,實現“治蟲防病”目的。
據了解,柑橘黃龍病媒介昆蟲監測預報新技術入選廣西農業農村廳2025年主推技術。采用此新方法,預警信息準確性提高85%,至少提前3天掌握蟲情動態。應用“監測樹”+視頻+AI技術,還能實現遠程智能監測預警,推動了柑橘木虱防控模式的革新。
柑橘木虱“監測樹”抽嫩梢多且早。 受訪單位供圖
一直以來,防治柑橘木虱是果農操心最多、投入最多的事。不少果農隨意加大化學農藥用量或施藥次數,造成害蟲抗性不斷提高,形成惡性循環。河池市植保植檢站站長韋迎春表示,在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形勢下,對病蟲害綠色防控提出了新要求。生態調控、理化誘殺、以蟲治蟲……記者了解到,該項技術在集成推廣應用一系列綠色防控技術的同時,也摸索出了一批以作物為主線的防治效果好、操作簡便、成本適當的技術模式,讓種植戶不再盲目用藥,防控成本大大降低了。
大化玲欣家庭農場負責人何成毅流轉了41.8公頃(627畝)土地發展柑橘種植,他說:“應用廣西農科院植保所的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基地每年施化學農藥防治柑橘木虱次數為3次,比對照果園減少11次,僅此一項就節省了成本20多萬元。”
此項技術還配套篩選研發了“礦物油+生物農藥”綠色防治藥劑組合方案,研發了對柑橘木虱高效的植物源誘殺劑和驅避劑,明確了開展直升機、植保無人機、管道噴淋、高壓霧化系統等高工效施藥關鍵參數,各項農機農藝技術的應用取得了顯著的防治效果。根據專家組查定,采用柑橘木虱智能監測預警和綠色防控新技術能有效防控柑橘黃龍病擴散蔓延為害。
據了解,這項新技術近幾年在區內外大面積推廣應用,增收節支超100億元。多個示范基地獲“綠色食品A級”認定,取得顯著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柑橘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作者 | 廣西科普傳播中心 蔡良佳
來源: 大眾科普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